分享到: | 更多 |
25年来,马东辉(左)对刘瑞华的帮助可谓无微不至,一张亲切合影将他们深厚的“姐弟情”定格。
在哈尔滨,有这样一位民警,他叫马东辉。他和家人、战友共同照顾孤寡残疾老人刘瑞华整整25个年头,却鲜为人知……
很多人认为,“扶危助困”的事无非就是逢年过节送点大米、白面、豆油什么的,能有什么新意?然而,采访马东辉时,哈市公安局平房分局开发区派出所所长刘树文开门见山的一句话,让记者领悟到了“扶危助困”这四个字的内涵:“从当警察那天起,他就一直默默地做,已经足足25年了……”
25年,那是一个什么概念?25年,在他身上都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马东辉身材中等,严肃、笃实、平和。他不太愿意谈自己的事,理由很简单:做的都是挺平常的事,不值得写。面对记者“都帮了什么,怎么帮的”问题,他更是轻描淡写,“也就是买些日用品、换个煤气,没啥。”
一把温情的钥匙驱车不到二十分钟,我们来到了刘瑞华老人居住的楼前,进了单元门上了三楼,马东辉从兜里掏出钥匙,打开门直接进去了。路上,马东辉告诉我老人生活的很拮据,只有一间卧室她租出去了,自己住在厨房。老人看到我们进来,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由于先天性的小儿麻痹,老人只能盘坐在床上,不过看上去红光满面,精神状态非常好。此时,马东辉从旁边的橱柜里拿出橙子,在抽屉里找出水果刀,又把切好的橙子放在盘里,再拿出毛巾把理石台面擦干净。熟练的动作,仿佛就在自己家里一样。老人很健谈,她说,她的命运很悲惨,从小患有小儿麻痹不能行走。那是1990年的夏天,马东辉刚刚参加工作入户核查走进了她家,看到她父亲病重躺在床上,而她拄着双拐喂父亲吃饭、吃药……那一天,凳子还没坐热,马东辉就去“小卖店”买回一大兜子日常生活必需品,轻轻地放在了床头,然后说了一句“以后我会常来的”,这一来就是25年。
有道是“命运封闭了一扇窗,必然会打开一扇门”。为老人开启这扇门的,就是马东辉和他的家人,还有他的战友。从此,马东辉和他的家人、战友就成了她家的常客,遇有刮风下雨,马东辉就更放不下她,总是及时来到她家,看看窗户关没关严,生活用火是否安全,家用电器有无隐患。逢年过节,送吃的,送用的,一样都不少。
1998年,刘瑞华的父亲因肝病去世了,剩下老人自己,更加孤苦无助。马东辉帮着料理完后事,心里嘀咕着,以后她的日子会更艰难,就对刘瑞华说:“配一把你家房门的钥匙,放在我这吧,你来回给我开门不方便,以后有什么事,我能更方便一些。”这当然是个好主意,刘瑞华欣然接受。从此,这把钥匙和马东辉家里的钥匙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床头上的照片和刘瑞华老人唠嗑,我细细地听着,不时环视着老人居住的地方,在不到六平方米的地方,她的床就放在橱柜旁边,中间不足20厘米的过道,每一样东西都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尤其是摆在床头柜上的照片,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照片的背景就在这间小屋里,马东辉穿着警服和老人并排坐在床上,左手轻抚老人的肩膀,老人微笑着,头靠在马东辉的肩膀上——至爱亲情也莫过如此。老人说:“马东辉对我那是真心、真情、真爱,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求回报,让我时时刻刻感觉到温暖,他把我的手机‘SOS’键设定为他的号码,告诉我一有紧急的事情马上给他打电话。这部电话,一端系着我的命,一边连着马东辉的心啊!”
老人说:我常年在家,身体也比较虚弱,时常的感冒发烧,你看看,这些感冒药、止疼药、血压计,都是他给我买的。我出行不便,他就把大夫给我请到家里给我看病,找护士帮我打点滴。记得那是2005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突然感觉心脏不舒服,摸索着从枕头下面把手机拿了出来,按下了“SOS”键,连话都没法说出来。没过多久,我家的门开了,马东辉气喘吁吁的来了,叫上了“120”把我送到了医院,大夫说是心梗,幸亏抢救及时,要不人就“没了”。那一次,我住了半个多月的医院,我把马东辉叫到床前和他商量:我没多少钱,回家打点滴吧!他不同意,他说,大姐这些不用你操心,我会给你安排妥妥当当的!到现在,他也不告诉我到底花了多少钱。大夏天的,天气闷热,为了能让我更舒服一点,他把媳妇叫来了。在医院里,他媳妇给我洗衣服、给我喂饭、给我洗头,给我擦身体……说到这,老人哽咽着,眼里噙满了泪水。给至亲至近的人做的事,他媳妇都给我做了,医院的大夫、护士都说,这是你弟弟啊,我说不是,这就是管我家那片的警察。他们看我的眼神,我感觉我很幸福!
出院以后,我们都很高兴,马东辉还特意复印了我的病历和我的医疗手册、医保卡放在一起,还准备了一个包,里面放着住院用的东西,他笑呵呵地说,这样万一有点事不耽误时间!那天,回到家里,他媳妇就给我们拍了这张照片,我一直放在床头……
墙上挂的风车和老人攀谈着,阳光、笑容、幸福始终洋溢在老人的脸上。老人顺手从墙上拿下来一个“崭新”的风车,像个孩子一样高兴地和我说,这是2009年马东辉和保国派出所的民警孙超、代勇、朱红霞陪我游览太阳岛时给我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