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逆商”有多高
“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内拍摄的焦裕禄坐过的藤椅(上)和穿过的衣物(下)(拼版照片)。
新华社郑州5月1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张兴军 兰熙)当美国作家保罗·斯托茨1997年提出“逆商”的时候,他或许并不知道,早在30多年前,远在中国河南的一个县委书记就已经用实际行动对这一概念做了注解。这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逆商”,即AQ(英文“Adversity Quotient”的缩写),相对“情商”和“智商”而言,是用来表示挫折承受力的一种指标,反映的是一个人面对逆境、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
2014年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50周年纪念日。回顾其短暂一生,无论是在工业战线上白手起家,和同事们一起研制新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还是在困难重重的兰考,带领全县36万群众治理“三害”,他总能以锲而不舍的勇气和毅力达成目标,堪称高“逆商”的现实典范。
1958年春,洛阳矿山机器厂一金工车间接了个“大活”——制造2.5米大型卷扬机。摆在36岁的车间主任焦裕禄面前的是一大堆难题:设备不全,技术不足,经验一片空白。为了完成任务,他带着工友们开始了“以厂为家”的生活。
每天都工作到夜里12点,紧接着召开生产会议,总结当天情况,布置第二天生产进度。凌晨2点左右才能稍稍休息,到了四五点钟,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50多天。
现年81岁的赵广宜当时和焦裕禄一起,都睡在车间走廊里,“实在太乏了,他就抱着军大衣往长凳上一躺,还不忘交代工人,‘你们记得叫我啊!’大家看他太累,都舍不得叫醒他。”
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试制成功后不久,焦裕禄被调至地处豫东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更大的挑战来了。
“我知道兰考是个灾区,人民群众正过着艰苦的生活,地委派我来,我愿意承担这个工作,但是要完成治理灾害的任务不是我一个人,得靠大家,靠全体干部振作起来,带领全县36万人,争取在尽快短的时间内把面貌改变了……”
50多年过去了,时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樊哲民至今仍记得焦裕禄在县委会上的这段发言。“他的讲话很短,但很有分量。特别是他提出救灾是暂时的,以治灾代替救灾,要釜底抽薪,不要扬汤止沸。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治理思路。”
在兰考的475天里,焦裕禄多数时候都在农户家里或生产一线蹲点调查。全县140多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
沙土地里,骑不动自行车就下来步行;挖水渠时,没空吃饭就着河水啃干粮。时至今日,一些村庄还流传着焦裕禄当年下乡编的顺口溜:“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
不少工友和同事认为,焦裕禄曾做过苦工,也参加过战争,后来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能吃苦、能奋斗的精神,和年轻时的历练生活有很大关系;但另一方面,焦裕禄在困难面前的不退缩不躲避,除了一腔热血和拼命苦干外,还在于他的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在工厂里,焦裕禄向书本学,向专家学。“那时候的机器零部件说明大多是俄语,不懂俄语,连图纸、工艺文件都看不明白。当时我是技术员,焦主任就利用值班时间跟我学,练得舌头都麻了,终于掌握了俄语字母的发音。”赵广宜说。
在兰考时,焦裕禄向实践学,向基层群众学。路边大风吹不走的坟头,启发他想到深翻淤泥把沙丘变良田的方法;牛棚里和老农的深夜长谈,让他了解到多种泡桐既防风治沙,还能发展经济。
当年兰考县委宣传干事刘俊生的笔记本上,至今仍保留着这样的“裕禄语录”:“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
松柏肃立,柳丝低垂。正在焦裕禄陵园参观的兰考大学生“村官”程广京表示,今天的80后、90后年轻人多在温室里长大,承压能力相对较差,有的甚至成为外表光鲜内在脆弱的“草莓族”,以“逆商”视角重温焦裕禄事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