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戎马一生,老将军却不愿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退休在家的12年间,遍访100多位专家学者,查阅史料上千万字,呕心沥血写就4部著述,受到中央和军委领导肯定,《千秋功业》作为以史育人的教材下发济南军区基层单位。
他生活俭朴、不为个人和子女谋私利,将全部稿费捐助给革命老区,为当地群众修成两条公路、建起3所希望小学,还有一所希望小学、一座敬老院正在建设中。
他,就是济南军区原副政委黄学禄中将(上图,袁中建摄)。
坚守信仰:党员是一辈子的身份
“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老干部有时间、有条件,也有优势挑起这副担子。”每当回忆起自己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历程,黄学禄都十分感慨。
1956年11月,出身贫苦的黄学禄一入伍即奔赴朝鲜,是最后一批撤回国内的志愿军战士,后来又参加了甘肃平叛、西藏平叛等重大军事行动。艰苦的岁月和血与火的考验,坚定了他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领导职务不是终身制,党员身份却是一辈子。是党和军队把我哺育培养起来,这种恩情一辈子不能忘。”黄学禄告诉记者。
退休这些年,他在潜心学习研究党史军史中发现,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是一座需要开掘的“富矿”,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写一部全面系统、真实准确反映我党我军光辉历程的书。
但写一部气势恢宏的民族复兴历史长卷谈何容易,历史阶段如何划分,章节观点怎么形成,史实怎样确保准确,文章如何好看耐读……这些问题,一股脑地向黄学禄涌来。
从八一军旗升起的南昌到播撒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扭转党和红军命运的遵义到革命的摇篮延安,从指挥三大战役的西柏坡到淮海古战场,黄学禄的足迹踏遍了记录党史军史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馆、纪念地,他寻求第一手资料,请教国内党史军史著名专家,寻找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黄学禄的老伴董家芝告诉记者,有时候他会为了想一个观点彻夜难眠,有时候想到一个句子,他会天不亮就爬起来,记到本上,生怕忘记。
记者在黄老的书房看到,屋子里摆满了书籍、报纸和资料。他不会用电脑打字,就一笔一画地写,光手稿就摞了一米多高。
2013年底,104万字的专著《千秋功业》终于写成出版,并得到了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等权威机构17位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千秋功业》于正史中穿插进许多故事传奇,读来既获得历史知识,又倍感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