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油井医生”在为祖国献石油中展风采
——记全国工人先锋号、辽河油田金马油田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二区地质工艺技术队
集思广益
一首久唱不衰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一个享誉全国的石油工人优秀代表“王铁人”,一部以开发大庆油田为背景的电影《创业》,让国人知道了石油工业,知道了“石油人”。可人们很少知道,在那战天斗地的石油大军中有一个虽是二线却非常关键的岗位——地质工艺技术工作者。他们每天的工作多是对勘探留下的资料进行静态分析,对每天开采石油获得的资料进行动态分析,从资料分析中发现油井是否“健康”?出现什么“病症”?如何“医治”?他们被称为“油井医生”,是油田稳产、高产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金马油田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二区地质工艺技术队就是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先后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团中央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辽宁省质量信得过班组、辽宁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石油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辽宁省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称号,“五一”前,又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殊荣。
“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
2012年的一天,采油作业二区“东H2井”、一口日产5吨原油的高产井突然不出油了。经地质工艺技术队“诊断”,是井出砂太多,将油层掩埋了。由于当时水平井还没有很好的除砂技术,有人建议将这口井关掉,等研究出新技术时再开采。
已经开采40多年的辽河油田已进入资源性企业的中晚期,相当一部分油井水多油少,部分区块开采底层日愈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保稳产就是油田艰难而重要的任务。日产5吨,一年就是1725吨,对一个作业区不是个小数啊。
毛病找到了,治“病”的办法就是控制出砂。地质工艺技术队与工艺所研究,决定采取降低泵挂深度、降低生产压差等办法,这样可以给出砂预留出较大空间,降低压差会减少出砂。
然而,多大压差、多深泵挂才是最合理的?这需要他们摸索。经过5个月的探索、实践,终于获得成功。举一反三,他们用这个办法又修复两口井,年增产1500吨。
采油作业二区有377口停产井,如何让这些井“起死回生”是保作业二区稳产的关键。地质工艺技术队队长杜梅组织成立了长停井复产小组,对全区377口停产井逐个“会诊”,一个个综合治理方案,一项项技术改进措施,一条条油井增产的合理化建议,相继诞生并开始实施。洼38-东H1是小洼油田第一口水平井,该井仅生产了126天,因无有效的防砂手段,于2006年12月油井关井停产。杜梅在翻查该井资料时发现,从该井生产的4个周期可以看出,虽然油层薄,但具有一定生产能力,而且该井周围有两口连通较好的邻井,生产情况稳定,因此认为该井具有复产的先决条件。经进一步分析,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该井出砂是砂质较细,泥质含量高,而油井完井时所用激光割缝筛管缝较宽,因此不能有效阻挡地层细粉砂进入井筒。在对该井重新认识后,杜梅与公司工艺所联系,提出采用水平井管内砾石充填防砂技术对该井复产的建议。为确保防砂施工一次成功,她对该井井下技术状况、防砂管柱设计方案、充填砾石管柱设计方案等进行反复核实、论证,2012年12月10日 开始作业施工,进展顺利。然而,该井防砂后第一次投产见油后又出现了新问题。由于注汽压力高、注不进汽造成生产周期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杜梅和技术员们又对该井的资料进行再翻查,反复到现场取样分析论证,经过3个多月的摸索,分别采取了多点注汽、高压注汽、反复吞吐等方式,实现该井的正常生产,目前该井日产油达到6吨,累计增油达到1260吨,当年创效113.8万元,成为区块重点产油井之一,也成为低效水平井治理挖潜的典范。2013年作业区共恢复停产井16口,累计增产12161吨,有效弥补了区块递减。
方德成是地质工艺技术队不多的4个男性之一,他负责的工作是作业质量监督。他的小组算他才5个人,一年需要维修的井400多口,一口井的维修作业,需要投入的设备就有水泥车、水罐车、防污染罐等8台,作业时高温高压,危险性高。要避免损失,要保证作业安全,现场监督责任重大。油井冲砂作业时,作业不能停,一旦停,就会前功尽弃。为了保证修井质量和作业安全,就是赶上刮风下雨、北风烟雪,他都24小时守在现场,甚至连午饭都不去吃。重点井维修作业少则两天,多则4天,方德成就白天黑夜连轴转。一个月休息一两天是常事。冲砂作业时,噪音大,说话靠喊;防污水罐温度高达50多度;原油遇热后气味难闻。现场指挥时,他要站在污水罐上,夏天热得大汗淋漓,一天下来,衣服全是汗碱,总是口渴。冬天,脚下暖和,身上寒冷难耐。7年了,年年如此,从不叫苦,人们说,只要小方在,质量就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