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4年2月11日,雪封海雀,地冻天寒。
这天,是老支书文朝荣下葬的日子。冰雪封路,却挡不住大家送老支书最后一程的脚步。一大早,海雀及周边村的群众都来了,千人组成的送葬队伍行走在蜿蜒的通村公路上,形成两公里的长龙。
“文朝荣的一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造福子孙的精神,他是农村党员干部的一面旗帜。”赫章县县委书记黄光江如此评价。
“林子比孩子亲”
过去的30年,除了偶尔外出,文朝荣每天固定的两趟行程就是钻林子:早上8点进去,转两三个小时回家,中午吃完饭再去,雷打不动。问他去干什么?文朝荣一本正经地说:“树木三分种七分管,种一定要种,管更要管好。”
在文正友的记忆中,父亲30年来每天如此,他与山林里的树木相处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长。即便是在生命走到尽头前的几个月,文朝荣照例每天拿着镰刀巡山,看护碗口粗的华山松。
1989年冬天,为了把树苗赶在年前种完,文朝荣带领80多位村民连续奋战在老瓦厂一带的荒山上。那天下着毛毛雨,村民上山走得早,带去的10多斤洋芋上午就被吃完了。晌午时分,大家肚子饿得咕咕叫,干活有气无力。文朝荣看到这情景,把当时担任海雀组村民组长的王朝光叫到一边,“你在这儿看着,我去找点吃的。”
不一会儿,只见文朝荣提着一大篮煮熟的鸡蛋,喘着粗气跑上山来。原来,文朝荣趁妻子不在家,瞄准了她放在木箱里的50个土鸡蛋,一回到家就把正在蒸饭的甑子抬开,把鸡蛋全部放进锅里。妻子发现后一边流泪一边哭诉:“这鸡蛋是我凑了几个月,专门给姑娘坐月子吃的,你把鸡蛋全部煮给别人吃了,你还是她爹不是?”
文朝荣怪难为情地说:“大家栽树也辛苦嘛,栽树也都是为了全村人好,况且我是村支书,不能看着大家饿肚子啊。”
“他对我还没对他的山林好,呵护苗木那叫一个细心,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亲。”妻子李明芝常说。
“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
每次念叨起文朝荣,安美珍总是落泪。93岁的她时常坐在家门口,望着远处的青山,回忆过去的情景。
1987年农历二月,文朝荣一家在山上栽洋芋,忽然风沙四起,文朝荣差点被风吹倒。他突然想起海雀组安美珍家的杈杈房破烂不堪,如果被风吹倒的话,老人就危险了。他丢下手里的活跑到安美珍家一看,房上茅草被风揭走了一大块。
第二天一大早,文朝荣带着大儿子文正全等10多人来到安美珍家,动手给老人修房子。“老支书对来帮忙的人说,人家家里困难,修好房子各人回家吃各人的饭,不要给老人家添麻烦。”说着老人又流下了眼泪。
“要是没有老支书,我们母女真不知道该怎么生活。”30岁出头的王兴秀每每提起老支书,心里充满感激。2003年,文朝荣每天上山巡林,都会遇到从海雀组嫁到可乐乡的苗家姑娘王兴秀。“你怎么来娘家住了这么长时间也不回去?是不是家里出什么事了?”文朝荣一问才知道王兴秀嫁出海雀村后,丈夫、公婆丢下她和两个孩子,一分钱也不给。
回到家中,文朝荣叫来文正全,把王兴秀的遭遇讲给他听:“你我都是党员,你现在又是村干部,在外边有活干,不靠土地生活,干脆就分个3亩地给她种,让她有口饭吃。”
文正全说:“父亲心里时刻想着老百姓,做儿子的更不能推脱。”
在文朝荣的帮助下,王兴秀母女三人得以把户口重新迁回海雀,还争取到建房款,请人帮忙把房子建好,母女三人住进新房,有了自己的家。
“我走了,海雀怎么办”
1984年,海雀及周边区域遭遇恶劣天气,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1985年初夏之际,海雀村已是家家户户缺粮,不少家庭已经断粮。
乡里送来的救济粮,文朝荣连续4次谢绝,将指标让给村里最困难的群众。不仅自己放弃救济粮指标,他还动员自己的儿子、兄弟放弃指标,让救济粮真正用在紧急处。
文正友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组织上推荐文朝荣任科技副乡长,经过反复思考后,文朝荣拒绝了。“家里人知道后很不理解。父亲却反问我们‘我走了,海雀怎么办?’”
1996年,担任海雀村干部24年的文朝荣不再担任党支部书记职务。但文朝荣对海雀发展倾注的感情、精力一如往昔,心里想的还是海雀的发展。
现任海雀村党支部第一支书的詹以香至今仍记得初到海雀时的情景:“老支书经常深夜还陪着我走家串户,给我提工作建议。他时时叮嘱我,一定要对百姓好,要把贫困家庭的冷暖挂在心头,这样才是一名合格的村干部。”
“老支书为我们村干部树立了榜样,海雀村以他为荣。”刚刚接过海雀村村支书担子的“80后”村干部何涛说起文朝荣的事迹,充满无限敬意。
一心为民,两袖清风,老支书走了,但他的事迹正在黔中大地传颂,他的精神激荡在贵州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心间……(记者 黄 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