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退休外交官夫妇山区支教9年: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棵草去
//www.workercn.cn2014-10-1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扶贫开发先进典型)

——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贵州山区支教9年

 

  阔别故土40多年,退休外交官朱敏才没想到还会重新踏上贵州的土地,对家乡既熟悉又陌生。老伴孙丽娜是中国第一批小学英语老师,在北京执教近40年,对贵州更是一无所知。

  “我就是要去贵州最需要老师的地方无偿支教。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只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西部的孩子做点事。”孙丽娜说这话的时候距初到贵州已过去9年,两人足迹遍布望谟、贵阳、兴义、遵义等地,“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教学楼下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搁下一张双人床,靠墙三面再塞上衣柜、杂物柜、电脑桌和做饭的一应家什,只剩下一条窄窄的“几”字形通道……这是朱敏才和老伴孙丽娜在贵州山区遵义县龙坪镇中心小学的居室。

  时间回溯到2005年初春的北京,一对退休老人家中,电视正播放贵州一个年轻女教师背着孩子给学生上课。年过半百的孙丽娜坐不住了,试探着跟老伴朱敏才商量:“贵州山区的条件这么差,咱们也去支教吧,为西部的孩子做点事情?”没想到朱敏才答应得爽快。朱敏才1965年毕业于贵州大学英语系后,被分配到外经贸部工作,在坦桑尼亚、尼泊尔、加拿大等国家工作了17年。

  支教择校,老两口要求极为简单:有电、有水、能居住。考量之下,老两口最终选择了望谟县复兴镇第二小学,开始了他们清苦的支教生活。

  “这些孩子很聪明,但是比较害羞,让他们开口比考试更重要。”教英语的朱敏才说,一开始学生们大多只会讲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经过努力,慢慢从不会说普通话到听说读写样样熟练。

  2008年朱敏才夫妇到了尖山苗寨之后,为孩子们开设了音乐课、体育课、英语课。扶贫先扶智,从贵州走出的朱敏才深知这些山里娃最需要的是什么。如今,苗寨的学生们除了会说普通话,还学会简单的英语,学会唱歌跳舞。

  由于当地条件艰苦,加上年事渐高,孙丽娜患上不少病。现在她每年要回北京几次,每次回来都是看病、买药,再带着为自己和丈夫准备的药踏上回贵州的火车。

  今年孙丽娜罕有地在北京过了春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治病。现在老人的右眼几乎失明,左眼仅剩0.03的视力,医生已经不再建议她继续治疗。

  现在朱敏才夫妇支教的学校是遵义县龙坪镇中心村小学。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为这个学校盖一间食堂和一间电脑房,让孩子们吃上热饭,让他们募捐到的20台电脑有用武之地。“科技正将城市和山村学校的距离不断拉大,希望教室早点建起来,孩子们能上电脑课。”(本报记者 郝迎灿 黄 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