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解读新乡先进群体的精神内涵:星汉灿烂耀中原
//www.workercn.cn2014-10-20来源: 大河网
分享到:更多

  为啥多次放弃‘单干’或和别人合作赚大钱的机遇?”

  望着京华实业总公司闪闪发光的牌匾,刘志华感慨地说:“说到底,就是因为心中那份执著、那个信念:我要与乡亲们同甘苦共患难,带领乡亲们共同开创一条通向富裕的道路!”

  “帮助群众挖掉穷根,就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艰苦奋斗的作风,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石头变成馍”的奇迹

  在位于新乡市北部的太行山上,最多的是山,更多的是石头,最缺的是土地、是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诗人郭小川就在诗中感慨:“辉县的太行山区/哪条沟里石头最多?/哎,哪儿都不少/要是石头变成馍/全辉县人/保管一万年也不会挨饿!”

  新乡先进群体勇挑重担,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奋发有为,通过坚持不懈的拼搏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石头变成馍”的奇迹。

  吴金印,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身为中国履职时间最长的乡镇党委书记,却至今没有自己的办公室。镇党委大院一楼的一间会议室,算是吴金印办公的地方。

  在唐庄,如果不是在会议室协调各种事务,你很难找到他,因为,他有可能正在下乡走访的路上、在招商引资的路上、在西山绿化的路上……

  从狮豹头乡到唐庄镇,吴金印带领群众筑大坝、修水库、架桥梁、造良田,帮山区群众挖掉了穷根。他铮铮铁骨硬得像太行山上的石头。

  “帮助群众挖掉穷根,就是最大的联系群众。”吴金印说。

  今年七一,吴金印被省委表彰为全省唯一的“焦裕禄式好干部”。面对殊荣,他却平静地说:“我很珍惜这个荣誉。咱们当干部的,吃的是人民的粮食,花的是人民的税收,替人民办事天经地义。”

  金秋时节,在太行山深处的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游人如织。

  谁承想,这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回龙村全村960人,还被40多道山梁隔离成17个自然村,依然是“住在深山沟,守着光石头。穷得丁当响,鬼见都发愁。小伙打光棍,闺女往外走”的情景。

  从部队复员后勤劳致富的张荣锁累积了百万财富,已经走出大山,但他心里装着还在贫苦生活中的乡亲。

  1993年,看着这一座座与世隔绝的山崖,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张荣锁开始琢磨着怎么把“石头变成馍”。

  他带领回龙村群众苦干3年,在千仞绝壁上修建了8公里盘山公路和1000余米悬崖隧道,为乡亲们开凿出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更在人们的心中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解决了行路难之后,回龙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迸发出勃勃生机,形成了“家家搞旅游、人人有活干”的喜人景象,成为太行深山区富裕文明的小康村。村边赫然写着5个大字:“美丽新回龙”。 “拔高的材料不念,浮夸的数字不报,虚假的荣誉不要”

  ——实事求是的宝贵品质,使先进做到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新乡先进群体之所以老典型能够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新典型层出不穷、生机勃发,就在于他们善于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当地实际相结合,‘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带领党员干部走在了时代前列。”新乡市长舒庆说。

  在获嘉县照镜镇楼村,至今还流传着村支书许福卿“三让荣誉”的故事——

  1994年,省科委启动企业“新星工程”,准备在全省选出100家乡镇企业在各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许福卿在村里申报材料的年产值栏内如实填写上3000万元。上级有关单位担心3000万元难以入选,让他再多报一些。他则坚持有多少报多少,宁愿评不上,也不做假账。

  1996年楼村工农业产值1.4亿元。春节刚过,县里召开上年工作表彰大会。会议宣布:要给工农业产值达双亿元的楼村代表披红戴花。许福卿当场急了:“村里产值咋凭空多出了6000万元?这上面的数字是虚的,这个荣誉我们不能要!”全场一时为之震惊。后来他再三找有关部门要求对虚假数字予以纠正,后经领导同意取消这项荣誉。

  1997年,楼村有位妇女因特殊情况,计划外生育。年底他让村里如实上报,有关业务部门领导说,楼村是个老先进,出现计划外生育问题,怕影响不好,也不好向上级交差,同时责任也不在楼村。许福卿得知情况后说:“要实事求是。正因为楼村是先进村,这事才必须上报,就让俺楼村做一次‘反面教材’吧。”这一年,楼村失去了保持多年的“计划生育先进村”称号,却得到了县领导亲自颁发的“求实奖”。

  “拔高的材料不念,浮夸的数字不报,虚假的荣誉不要。不合群众心思的事不做,群众的利益比天大。”正是许福卿的较真、认真,才给村里带来实打实的收益,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今年,全省夏粮再次喜获丰收。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中国人吃的每4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来自河南;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跟新乡有关!而这巨大贡献的背后,有一位长期在牧野沃土上耕耘的功臣,他就是优质小麦品种“百农矮抗”的培育人,著名小麦专家、河南科技学院(前身百泉农专)教授茹振钢。

  记者见到茹振钢时,他刚从农村回来。“我喜欢与农民交朋友,我是请他们给我培育的小麦品种‘挑刺’去了。”茹振钢说,比如,农民朋友提出,该如何解决小麦品优不高产、高产不优质、麦穗大易倒伏、秆子矮易早衰的顽症?这些老百姓的“难题”就是我育种工作要突破的“瓶颈”。

  在他身边工作12年的实验师李淦介绍,让农民“挑刺”是茹教授长期坚持的做法,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小麦育种上。无论严寒酷暑,都坚持下到田里,了解小麦生长情况。

  正是靠着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作风,他潜心钻研16年培育的“矮抗58”,成了农民最喜欢的“傻瓜品种”——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丰收,亩产稳定在600公斤~650公斤。去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我省高校30年来在该奖项上的零的突破。截至2013年,“矮抗58”累计推广2.3亿亩,增产小麦86.7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17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第一麦”。 “当干部就要一心为公,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演绎着一个个“让别人温暖”的故事

  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裴春亮、范海涛……这些星光灿烂的名人以及他们背后的名村名镇,无不彰显着无私奉献和大爱情怀。

  史来贺对刘庄贡献最大,但报酬只取平均值。刘庄几十年来三次为群众建新房,他总是最后一家搬进去。他临终前对家人说:“我当了一辈子干部,挖地三尺,也不会挖出我收取过群众一分钱的好处。”

  吴金印经常对干部们讲:“想叫群众真心拥护咱共产党,就得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不然的话,人家为啥要死心塌地跟着咱呢?”

  去年当选全国道德模范的范海涛说:爱党,就要为党做点事情;爱乡亲,就要富一方百姓;爱社会,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精神的感召就如同太阳,给人温暖也给人光亮。

  “人活着的价值就是让别人幸福。”这是“最美村官”辉县市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经常激励自己的话。

  44岁的裴春亮年少时家境贫寒,几乎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为报恩乡亲,在外创业的他,回到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个人出资3000多万元,削平荒山建设了配套设施齐全的裴寨新村,让全体村民告别了土坯房,住进了小洋楼。让村民住进新房子,还得有活儿干、有钱赚,于是建股份制企业解决村民就业、拆旧村发展现代农业,建水库发展三产旅游……这些年,裴春亮一刻也没停过步。他还将周边11个村纳入裴寨社区,把一个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今年,我省各地普遍大旱。但裴寨及其附近村庄的群众一点也不发愁:今年夏天建成的裴寨水库,已蓄满了80万立方米水,不仅彻底结束了当地“望天收”的历史,而且通过水渠解决了周边两个乡镇2万余亩土地的灌溉问题,惠及3万多农民。该水库总投资6300多万元,其中裴春亮个人出资5100万元!

  裴春亮说:“党员、干部要像种子一样播撒下希望,要以自己的拼搏实干带领群众致富,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新乡市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是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在常人眼中,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买世蕊是不折不扣的“大老板”!

  “我收入的确不少:月工资2000多元,承包门市部年利润近10万元!”买世蕊向记者披露了她的“大老板生活”:基本没有存款,50平方米的老房子住了20多年,多年舍不得添件“贵”衣裳!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