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追记黑龙江双城市丰禾玉米研究所原所长吴坚(图)
//www.workercn.cn2015-01-28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更多

  由上至下:吴坚为普及丰禾10号作讲座。全国劳动模范吴坚参加国庆观礼。吴坚观察玉米在抽穗期的变化。 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吴坚,黑龙江省双城市新兴镇新民村原村委会主任、农民育种专家。1992年,他成立了黑龙江省第一家民营育种科研所,致力于研究适应当地特点的高产玉米品种。2000年,主持研发的“丰禾10号”玉米新品种选育成功。截至2013年底,丰禾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6000万亩,改变了过去黑土地种植玉米靠洋种子的历史。2014年6月5日,在为村里办事的路上,吴坚突遇车祸,不幸以身殉职,年仅61岁。

  1953年出生在哈尔滨双城市的吴坚,从照片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不少,皮肤黝黑而粗糙,眼神中透着坚毅,他的外表与名字一样质朴。就是这样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知青,却改写了黑土地没有自育优良玉米新品种的历史。

  执著追求 潜心育种

  “逆风可扬帆,坎坷路可走。蹉跎三十年,只为理想求。”这是我们在吴坚的日记里找到的一首小诗,吴坚的家人告诉我们,这是他20多年前写下的,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暂且把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00年,当时吴坚主持研发的“丰禾10号”玉米新品种选育成功,正式通过了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的审定,并大面积推广种植,从而填补了黑龙江玉米种植历史上第一积温带没有自己当家品种和没有高赖氨酸品种的两项空白。面对鉴定结果,吴坚脸上没有一丝喜悦的笑容,而是默默地回到自己房间,任泪水肆意地流淌。

  往事一幕幕,如同电影一样在眼前闪回,将他的思绪带回到16岁。那年初中毕业的吴坚回乡当了知青,每天10多个小时的艰辛劳作得到的回报仅仅两三角钱,弄不好一年下来还要欠生产队的账。双城地区主要生产农作物是玉米,但是亩产不过200公斤。即便这样的低产种子还需要靠外地调拨。年轻的吴坚常常不禁遐想,能不能研究出一个适应当地特点的高产玉米品种,让自己和乡亲们少挨点累、多收点粮、多挣点钱。

  当年与吴坚在一个生产队的知青告诉我们,他们每天只有白天劳动时能看见吴坚,起床和睡觉根本见不到他。吴坚去哪儿了?成了当年大家谜一样的话题。后来,他们跟踪几次之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每天天不亮,吴坚就到地里查看苗情,记下育种生长记录。晚上骑车十几里去县里的夜大补习文化知识。两年时间下来,仅育种生长记录就写满了50多个笔记本。

  1992年,当吴坚成立了黑龙江省第一家民营育种科研所时,他给自己将来培育的玉米品种起名为“丰禾”,他希望自己的父老乡亲能够用上摆脱贫困、丰收致富的新品种。为了这个目标,他变卖家产在南方开辟了繁育基地。为了节省开支,连几分钱一个的硫酸纸袋都捡别人用过的,亲友们见到他最常吃的饭就是大饼子就着咸菜喝口水。

  吴坚生前谈到他走上育种这条路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当知青的经历让我明白,搞农业增产增收没有优良品种是不行的,只靠外来种子种自家的地也是不行的!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