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高铁梦”的牵引者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故事
冬日,蓉城寒气逼人。走入城市西北角的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机车车辆滚动振动实验台却热气腾腾,轮轨摩擦声气势磅礴。模拟高铁真实运行环境,一项项测试数据由此完成。
该实验室成立25年来,在中国铁路的演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理论分析、试验验证到跟踪试验,每一种奔驰在高铁上的车型都要在这里测试、定型,这里也成为中国高铁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基地。
图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师生对设计的高铁车头进行测试。资料照片
“这些都是我们敢于突破、创新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高铁等于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大校长徐飞这样介绍学校与高铁的关系。
在轨道交通大发展的背景下,西南交大的学科建设与其高度吻合,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适时站在了时代的浪尖上。20世纪90年代初,实验室在国内外率先提出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从此,实验室与中国铁路大事件朝夕相伴。实验室主任张卫华教授说:“铁路要发展,国家有需求,就有我们的舞台。”
“怎样才能安全?速度提升后,什么样的曲线参数既保证行车安全又保证乘坐舒适?实验室要靠研究回答这些问题。”中科院院士、西南交大首席教授翟婉明形象地解释实验室的作用。
在广深港高铁线路设计中,跨越珠江水域(狮子洋)究竟是采用桥梁、隧道还是桥隧结合的方式,设计单位选择了两个长隧道方案、两个桥隧结合方案。桥隧结合方案因地形原因设计的坡度将超过千分之三十甚至达到千分之四十。这样的大坡度时速300~350公里跑车行不行?翟婉明与他的学生们运用他所建立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仿真模拟高速车在设计线上运行。
经分析,发现两个桥隧结合方案不能满足安全要求。哪个长隧道方案更优?通过对各种行车性能指标的仔细对比,他们最后推荐了最优的沙仔岛方案并被采纳。目前线路已开通运行近两年,实践证明了该选线的优越性。
“为设计部门提供了科学支撑,在工程中发挥了直接作用,我感到十分欣慰。”翟婉明说,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实验室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另一个例子是在福厦高铁的修建中,设计单位遇到了新问题。根据运输需要,这条铁路要建成客货混运的高铁。
“高铁上怎么能跑货车呢?”当时,争议之声不绝。2002年,中铁二院作项目可行性进行研究就遇到难题:客货混运的高铁曲线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设计参数?当时没有设计规范。
翟婉明研究组仿真分析了普通货车与高速客车以不同速度在各种不同半径曲线轨道上运行时的动态行为,最终找到了同时能够满足两者安全平稳性的曲线设计参数。国际上罕见的高铁客货混运规范由此开始研究并得以诞生。
张卫华说:“这些都是我们敢于突破、创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