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坚定信仰的党员刘兴顺
//www.workercn.cn2015-02-09来源: 贵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核心提示

  他,为入党,坚持了整整21年,几经坎坷却从未停止。原来信仰可以如此坚定。

  他,写了上百万字的日记,跑过8万公里的路程。原来坚韧也可以如此执着。

  他,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退休后发挥余热宣讲党史,一名党员的坚守一如既往。

  他,义务送报,风雨无阻,为国家、群众利益奔走呼吁。具备一名党员艰苦奋斗、甘为公仆的品质。

  他是家住贵阳观山湖区碧海社区,74岁的党员刘兴顺。

  坚定信仰

  1985年8月2日,刘兴顺光荣入党。

  翻开刘兴顺的第38册日记本小心折上的一页:“今天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也是我最幸福的一天,供应处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会上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书,同意我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天,距他交第一篇入党申请书已经过去整整21年。

  1960年,刘兴顺高中毕业后,考入河南安阳冶金专科学校。那段时间,刘兴顺接触到了《革命烈士诗抄》、《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等一系列革命书籍。

  书中党员的事迹一次次让刘兴顺激情澎湃,又一次次让他泪流满面。“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理想在刘兴顺心里从此生根发芽。

  1964年,23岁的刘兴顺成为河南省水利厅桥涵大队的一名检测工人。

  当年,刘兴顺将入党申请书虔诚地交到组长手里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鲜红的党旗正在向他召唤。

  现实却没有向刘兴顺想象的方向发展。

  他去世的父亲早年开杂货铺,在河南安阳挣钱买了一间四合院。这四合院却让刘兴顺一家挂上了“地主”的成份。

  在中国那段独特的时代背景下,没人敢批准他入党。

  但是刘兴顺没有放弃,他在那些革命书籍上用笔画上蓝蓝红红的线就是证明,信仰成为他最强大的动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刘兴顺被批斗,但他依然坚定自己的信仰,把革命书籍翻阅几十遍,是他虔诚的佐证。

  1967年2月20日,河南省水利厅下文为刘兴顺平反。

  满脸泪水的刘兴顺,把那份平反公告紧紧地贴在1967年2月20日的日记里。

  1969年,刘兴顺调到郑州铝厂,后又调到贵州铝厂。

  “我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舍弃革命事业。”革命先烈的字句,鼓舞着刘兴顺坚定自己的信仰。

  “信仰就是灵魂,人不能没有灵魂。”

  在贵州铝厂,刘兴顺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85年8月2日,在鲜红的党旗下,44岁的刘兴顺举起自己紧握的右手,光荣入党。

  不忘使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人的永恒使命。”写了入党申请书,刘兴顺就开始用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刘兴顺在郑州铝厂时的工作很简单:把过滤出的滤渣倒进渣池,但是他干得很积极。

  一天,刘兴顺脚下一滑,连人带渣掉进了渣池。“15米高,要不是因为下面的滤渣,恐怕就没命了。”

  滤渣救了刘兴顺一条命,但他的脊椎严重受伤,在医院躺了半年。

  刘兴顺说,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这些是必须要经受的考验,党员就应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

  在贵州铝厂供应科,刘兴顺发现厂里的物资管理太分散,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刘兴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他利用各种时间,在物资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调研,不久,一份长达30多页的“物资管理报告”交到了厂长手里。

  报告不仅分析了物资浪费的原因,还详细说明了物资集中管理的各种办法。

  时任厂长在职工大会上三次表扬了刘兴顺。工厂也做了相应的改革。

  “尽心尽力工作,这也是为人民服务!”他认为。

  1985年入党后,刘兴顺翻开他的第一篇日记,读出了里面的一句话:“要使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生活得更美好。

  这句话深深地嵌入了刘兴顺的灵魂,让刘兴顺更加坚定了他对一个党员使命感的认同。

  退休后搬到观山湖区碧海社区居住的刘兴顺没有闲下来。在物质社会日益发达的当下,在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刘兴顺义无反顾的拾起新时代赋予一个党员的特殊使命,变成了一名“红色理论的宣传员”。

  学校、机关,城市、农村,讲台、会议室,都留下了他激情澎湃宣讲党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声音。

  他说,热爱党、热爱人民、崇拜英雄、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他一生的情怀。

  “我要将余生毫无保留地献给党和人民!”这就是一名退休党员的使命。

  勇敢担当

  2005年夏天的一天,刘兴顺在金阳大道晨跑。天色已经大亮了,但道路两边的路灯却还亮着。

  “这要浪费国家多少电啊。”刘兴顺觉得每一秒流逝,都是国家财产的流失。

  “不能等!”他找到城管部门,建议提早关闭路灯节约资源。可工作人员连头也没抬,只答复了一句“小题大做”。

  刘兴顺继续向有关部门反应。

  不久,他的行动终于换来路灯整齐的熄灭。

  刘兴顺把这件事告诉身边的朋友。

  没想到朋友笑着说:“一大把年纪,管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干嘛?而且又不花你的钱!”

  刘兴顺没有笑,回了一句:“花国家的钱我也心疼。”

  “你这就叫多管闲事!”对方反驳道。

  刘兴顺表情严肃起来,“只要是有损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事,对我来说就不是闲事。”

  2008年,刘兴顺甚至把一些“闲事”拍照记录下来后,写信寄给观山湖区委(当时系金阳新区党工委)书记丁旭东。

  阳光香榭小区围墙上的岩石风化松动了;贵阳一中2号门旁的草坪上水管爆裂了;小区草坪上的下水道井盖丢失了……   丁旭东不仅给刘兴顺回了信,感谢他的监督,而且还独自一人悄悄到每一个现场查看。“情况属实,当即责成相关部门处理,民生没有小事!”丁旭东斩钉截铁。

  这时,“还不是在作秀?”“还不是为了出风头?”的言语传到刘兴顺和丁旭东耳里。

  丁旭东立即找到刘兴顺,“我们需要更多像您这样公益心超强、敢于直面问题的党员,如果这是作秀,那我希望这样的‘作秀’能多一些,这样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和谐。”

  刘兴顺听后很受鼓舞,“我宁肯作一辈子的‘秀’,也要将这样的‘闲事’管到底!”面对面的交心,二人成了好朋友。

  接下来,刘兴顺似乎更喜欢“作秀”,而且更勇敢。

  他反映公款寄明信片的事,中纪委还专门发出了《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成为了党在治理“四风”问题中的一项重要政策。

  他的事迹慢慢地被人们所熟知,就连小区里玩耍的小孩,都调皮地叫他“爱管闲事的老爷爷”。

  刘兴顺说,“在国家和群众利益受损时,就要勇敢地站出来,如果视而不见,我过不了自己胸口那道坎。”

  他的胸口,别着一枚亮闪闪的党徽。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