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苗建印创新团队:为航天器穿上知冷知热的“小棉袄”
//www.workercn.cn2015-04-19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苗建印创新团队:为航天器穿上知冷知热的“小棉袄”

中工网记者 吴超君

  零下180度与零上120度交替,300度的温差,这是“月宫”的基本环境,任何地球上的电子设备直接暴露在这种温度条件下都会彻底“瘫痪”,但是众所周知,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玉兔”号月球车驶上月球。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是如何达成的呢?

  一切都得益于我国独创的月球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温控系统,它就像是为嫦娥三号穿上了一件知冷知热的“小棉袄”,让嫦娥三号探测器足以抵御极端的温度变化。这件神奇的“小棉袄”就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苗建印创新团队”自主完成的。

  这个团队成立于1965年,由闵桂荣院士一手组建,是世界上最早从事热管技术研究的团队之一,集宇航热控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为一体。苗建印创新团队目前成员25名、平均年龄32岁,已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我国100余颗航天器贴身打造“小棉袄”,交付产品100%合格、在轨无一失效。

  方脸,戴一副眼镜,斯斯文文,这是苗建印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他深深热爱着航天事业,始终痴迷技术,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制第一线一干就是16年。早在求学时期,苗建印就是班里唯一不考托福、不考GRE的人,他说:“我就在国内干,在这里才能实现梦想”;几年前,曾有外部公司以百万年薪聘请,他不为所动,他说:“我就在航天干,这里才有我的舞台”;身为首席研究员,他的“办公室”却仅是一个三、五平米的普通工位,他说:“与同事们在一起工作探讨,我才感觉离航天事业更近”;他曾两次主动让贤,将年轻同志推到行政岗位上锻炼成长,他说:“我给你们让路,你们都能干了,我就不用干了!”在苗建印的影响下,团队成员在漫漫创新路上耐得住寂寞,不急功、不近利;在向未知世界的挑战中甘于承受诸多不确定的风险,不在意一时之得失,默默地坚持,耐心地守候。成绩面前甘为幕后,名利面前安之若素。

  为嫦娥三号探测器量身打造的“小棉袄”,又称为“月球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温控系统”就是利用的苗建印团队首创技术,它不仅超前克服了美国拟在2030年前重点突破的学科难题,更创造了设备重量仅为美苏同类产品五十之一的成绩。“技术攻关,有时候就像‘破案’,要充分利用各项功能指标和系统情况等每一条‘线索’,针对难题层层突破。”苗建印轻松的介绍说。其实在任务之初,横亘在苗建印创新团队面前的困难有很多,比如:月球表面具有与地面和空间不同的力学环境,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1/6g;探测器在任务周期内还将多次度过寒冷而漫长的相当于14个地球日的月夜,热控分系统将得不到任何电源供给;300度温差的极端考验等等。为了早日拿出成熟产品,团队开始了马不停蹄的昼夜作战。调研、讨论、分析、试验,大家一起吃盒饭,一起半夜回家;为了保证产品按期交付来回奔走,协调、跟产、验收、交付,处理技术问题,甚至为了一个部件的完成,团队成员半夜亲自去工厂监督生产流程;直到难题被一个个攻克,想法被一个个验证,措施被一个个落实。 最终苗建印创新团队全球首创的该项技术为嫦娥三号登月圆满的解决了热控难题。 

  研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储液器,这是苗建印团队接下的另一个“烫手山芋”。2005年,丁肇中广发“英雄帖”,他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拟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陆国际空间站,捕获空间极其微小的粒子,帮助人类认识未知的暗物质,探索宇宙奥秘。但是,其储液器对温度一致性的要求非常高,既要能完美控温、抑制气泡,又要为系统供液——这在当时的热控界看来,简直是“疯狂”的需求,多家欧美宇航机构不敢应战。苗建印创新团队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举揭榜。此时距离奋进号发射时间仅剩了5年多时间,而一项航天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原理样机再到工程样机的标准时间一般为15年。攻关的过程极为坎坷艰辛。面对数不清的技术难题,他们头脑风暴、找专家开拓思路,一个一个地解决;面对极特殊的材料需求,他们跑到相关的研究院所,专门开小灶单独冶炼;面对空间失重条件下的气液分离和流体管理难题,他们有近2周的时间与外界“失联”,最终提出的方案得到美国宇航局流体力学专家Eugen K. Ungar(尤金.恩格)教授的充分肯定:“看来,我们选对了储液器的研究队伍!”。当人们看到两相控温储液器的控温曲线时,眼睛都瞪得老大,因为那是一条平直的温度线。完美的控温效果,赢得了丁肇中的盛赞,也让国际同行们心服口服。

  50年来,团队开发出全球首创、国际先进的热控产品20多项,其中以两相流体回路为代表的4项全球首创、6项世界领先的新产品标志着其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茅;完成973、863等国家重大预研项目6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及一等奖8项、国家/国防发明专利60多项;主持编制了5项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