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攀登航天器热控领域高峰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5月16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助推“阿尔法磁谱仪2”飞向太空,开启人类探索宇宙起源的漫漫征途。这个项目,曾经被负责研制的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称为“难度最大的实验”。
阿尔法磁谱仪的功能是捕获空间及其微小的粒子,帮助人类认识未知的暗物质——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对暗物质踪迹的精密捕获与识别,必须保证192个分散器件的精密温度控制。这就要求控温核心部件“储液器”,既要完美控温、抑制气泡,又要为系统供液。在当时的热控界看来,这要求简直是“疯了”。
2005年,丁肇中广发“英雄帖”,找到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各国科学家,无人应战。苗建印创新团队却毅然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他们冷静地提出了全新构想:“突破储液器的技术关键,重点要解决三大难题:材料、控温和毛细结构设计。”
不过,特殊的太空环境使实现这一构想的路途异常艰辛。那段时间,苗建印带领团队常常24小时连轴转。白天找资料、查文献,向专家请教、咨询,开会研讨开拓思路,晚上与有着10余小时时差的美国、欧洲开电话会议。
有时候,丁肇中教授会急得一天打上好几个电话。生产延误就意味着阿尔法磁谱仪将错过登上奋进号的时机,他的科学计划将全盘皆输。焦虑的情绪在团队中弥漫,年轻的成员们心里慌了。
“相信我们的实力,一定能拿出最棒的产品!”苗建印的气定神闲给年轻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储液器内部特种毛细结构、汽液分离、工质应急补偿、等效试验验证……一系列技术难关被逐一攻克。愈挫愈勇、遇强更强的苗建印创新团队,仅用了3年时间,就研制出国际首套二氧化碳两相控温储液器,成就了阿尔法磁谱仪的梦想之旅。
翻开这个团队50年来的成果手册,仿佛欣赏一场创新盛宴:研制出我国第一根宇航级热管,开发出我国首套热控百叶窗、国内首套可控热管辐射器、国内首台高效低温热管换热器,研制出世界最小宇航级微型热管、全球首创相变材料热管……怀揣一系列领先国际的热控技术,他们成为当仁不让的创新“领跑者”。
而在完成一系列“不可能任务”的背后,是他们对难题的清醒认识和对扎实功底的自信。
享誉业界的“中国名片”
在中国乃至世界热控业领域,流传着一个“世界最小”的故事。
2006年,苗建印创新团队又接手了一项棘手的任务:为解决载荷内部的小空间热疏导难题,研制开发一套世界上最小尺寸的宇航级热管。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想研制出直径仅有3毫米的热管,并在内部做“大文章”,谈何容易?
有很长一段时间,苗建印一下班就驱车赶往近百里外的工厂。为了尽快研制出小热管,他一边带领团队成员设计、构图,一边亲自到厂家紧盯模具和试样管生产。为了保证模具质量,苗建印与工厂的师傅们同吃同住,一起研究打磨,最终生产出合格的管材。
随后,他们又巧妙设计完成了热管关键环节——充氨的任务,生产出世界上最小的宇航级热管。这也成为日后照相机热控设计的标准配置。
在“仰望星空”不断突破高精尖技术的同时,团队也注重“脚踏实地”,将创新技术运用于国民经济建设。比如,开发了国内首套高效的低温热管换热器,应用于纺织、钢铁、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余热回收;制造国内首套高温度均匀性平面辐射源、校准黑体/标检设备,应用于仪表计量、气象等领域,等等。而我国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也出自这个团队之手。
他们研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冶金、电力、化工、计量等行业,核心产品热管的年产值超亿元。
2014年,苗建印创新团队完成了“华丽转身”——重启民用市场拓展。仅一个月,就获得了2000万元订单。逐步将热管技术推广到无人机、车辆、激光设备等新的领域,并实现了热管产品出口零的突破,打造了热控业界的“中国名片”。
熟悉苗建印创新团队的人会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有着共同的特质:自信、坚持、科学、精准、好学。这也是他们攻克一道道难关,实现一个又一个“第一”的成功秘诀。(记者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