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记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工程师李红勇:黄金水路上的问道人
//www.workercn.cn2015-04-2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省部级、国家级工法3项……从航道爆破工成长起来的我局工程师、项目经理李红勇,现已成为我国内河水下炸礁的领军人物。”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工会主席马正勇向记者如此介绍李红勇。

  该局第一工程处党支部书记冉华桥说起李红勇,自豪之情也溢于言表:2010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荣获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李红勇谦虚地说:“这是集体的荣誉!”

  开辟安全畅通的黄金水道

  多少年来,重庆长江航道那些鬼斧神工、形状各异的礁石上,隐藏着许多沉舟悲剧。一群炸礁人出现在险滩恶水之间,决心改变这一切。

  33年前,年仅16岁的李红勇成为一名爆破工。此后,他在长江航道上一干就是30多年。

  李红勇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水下爆破技术十分落后,危险大,风险高。在水流湍急的险滩上,他与工友每天出入在颠簸的小木船上,重复搬动着比自己身体还重的炸药包,一次次地投入到翻滚的江水中。他们经过3个枯水季的施工,高质量完成了鸡扒子航道抢险任务,抢险工程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工作中,只有高中学历的李红勇凭自学快速成长为生产骨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伴随着三峡工程建设,为了改善三峡库区航道的通航条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李红勇先后承担了一大批航道整治工程项目,开辟了万吨级船队直航重庆的高等级航道。

  自2005年起,李红勇率队溯江而上,先后承担了泸州至重庆、宜宾至泸州航道整治任务。经过他们的努力,宜宾至重庆河段全面建成国家高等级航道,384公里航道从此点亮了航标灯,结束了川江上游航道昼航夜泊的历史。

  30余年航道炸礁,李红勇和他的团队共安全使用炸药3000余吨、雷管44万余发,系统整治长江各类滩险80多处,开辟了畅通安全的长江黄金水道。

  创造水下爆破施工诸多“第一”

  凭借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李红勇和他的团队开创了水下爆破施工诸多“第一”。

  1998年9月,李红勇负责长江上游礁石子浅滩的整治施工。面对钻爆船的超低效率,他大规模开展设备技改工作,对传统的钻爆工艺进行全流程创新,大幅提升了水下钻爆的质量和效率。

  1999年12月,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进入通航前下游泄水箱涵施工的关键阶段。这时,工程业主发现,必须对近在咫尺且已完工的箱涵口实施水下岩石爆破开挖。这就意味着,既要炸除距箱涵封堵门距离不足5米处的1.33万方岩石,又不能损坏已经建成的箱涵封堵门,风险之大不言而喻。

  李红勇艰难时刻领命,他必须在临近箱涵出口5米的距离进行控制爆破,施工要求爆炸的水击波压力,相当于常人用手指戳破一张牛皮纸的力度。他通过反复试验,在水下爆破开挖和保证船闸泄水箱涵安全之间实现了两者兼得。

  2003年起,重庆开始着力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在礁石密布的重庆河段建码头,港池炸礁及施工安全是必须破解的关键性难题。李红勇专题开展了复杂环境下的炸礁工程爆破技术研究,助推了重庆港口向大型化、深水化方向发展。

  2007年,李红勇围绕山区河流水下钻孔爆破技术,主持开展技术研发创新。他率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反复总结论证。两年后,他主持编撰的《山区河流水下钻孔爆破施工工法》成为国家级工法。2013年3月,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我国内河航道整治技术的专利空白。近年来,他主持或参与编撰的多项技术文献,成为水下爆破的行业规范和培训教材。

  2014年9月,重庆万州长江公路桥防撞设施水下基础爆破开挖工程交到了李红勇手中。爆破区域距大桥桥墩最近65米,工程难度前所未有。李红勇成功完成了这一超高难度的施工任务,创造了超深水、近距离爆破的新纪录。

  让水下钻爆进入环保施工行列

  水下钻爆工作涉及建设发展和低碳环保两大命题,李红勇一直努力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通过绿色环保施工,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航运效益。

  2002年3月,李红勇奉命走出国门,来到了横跨中、老、缅、泰4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承接了澜沧江航道改善工程。李红勇说,那一次他真切感受到环保施工的巨大挑战。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

  为此,工程项目部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方案。要求所有生活垃圾全部焚烧填埋,废油都带回国内处理,施工做到不动当地“一草一木”。外国专家对爆破全程摄像跟踪,时时关注水中是否有漂浮的死鱼。经过3个枯水季的施工,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如期完工,外国专家纷纷向李红勇伸出大拇指。

  此后,环保施工深植于李红勇和他团队的心中。他们通过采用多项技术,实现了从传统钻孔爆破到“控制爆破”的重大跨越。这一系列控制技术的突破,降低了爆破施工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让水下钻爆进入绿色环保施工的行列。(中工网记者 李国 中工网实习生 肖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