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叩响生命的回音(图)
//www.workercn.cn2015-06-0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不放弃丝毫希望

  周建是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一级潜水员,协助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员官东救出了第一名幸存者。

  “水流很急,情况不明,还有许多的漂浮物。‘东方之星’船体也较大,里面错综复杂,对潜水员来说都是艰巨的考验。”周建介绍。

  虽然确定了幸存者的位置,但通往幸存者所在气舱的“道路”被漂浮在水里的大量塑料绳所阻塞。超过1.5米/秒潜水极限的流速、伸手不见五指的能见度……面对困难,周建和其他几名潜水员没有退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清理出了一条救生通道。

  “我们进入那个气舱时,被困老人意识还很清醒。我还把自己的手电筒交给了她,让她不至于在黑暗的江底感到害怕。”周建说。

  在连续协助营救两名幸存者后,潜水员刘良咏主动请缨再进入沉船气舱去看看。

  “我说,老刘你已经下去了好几次,这次就请别的潜水队增援吧。”黄成龙回忆。

  但参加过多次救援行动的老潜水员刘良咏坚持要下潜。下潜途中,由于水流作用,船上松动的盖板纷纷从他头顶落下,他小心翼翼地闪避。就在进入疑似有幸存者的气舱时,他的潜水手电出现故障不亮了。返回换设备要浪费时间,刘良咏说:“时间多浪费一分,下面的幸存者就少一分生的希望。”他坚持摸黑前行。

  “进入气舱后,看不见,我就喊……”刘良咏说,自己不停地呼喊,希望能够在黑暗中得到一丝回应。两次下潜,探摸两个气舱,刘良咏喊哑了喉咙,可惜没有找到任何生命迹象。

  “虽然没有找到生还者,但不能放弃一丝希望。哪怕只有一分可能,也要付出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刘良咏哑着嗓子说。

  “脱潜水服的力气都没有了”

  汪毕华,一位从海军转业来到救捞局的潜水汉子,在水下找到了两具逝者遗体。

  “到了现场就赶紧下水,不长时间里就组织了14人次,每名潜水员每次最少在水下待一个多小时。”汪毕华说,他摸索到倒扣沉船最深处,在清除船舱窗口玻璃碎渣后,进入了漆黑的船舱中,按照指定方向用手在水中进行探索。

  “我第一次摸到东西时不确定是不是一个人。因为我戴着手套,触觉不是很敏感,经过仔细辨认才发现是一只人脚。”找到这具遗体后,汪毕华想将遗体送到水面上,却拉不动。他发现遇难者紧紧地抓住船舱中的栏杆。为避免二次损伤,汪毕华仔细将其手指一个个松开,但第二次还是没拉动:“我才发现这位遇难者的脚踝被另一位遇难者拉着。当时我的眼泪就要出来了,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一定要把两位遇难者遗体完整送出水面。”

  从下午5时下水,到晚上8时打捞成功,汪毕华在水下工作了3个小时。等他回到潜水平台,这个壮实的汉子连脱潜水服的力气都没有了,累得瘫倒在甲板上。

  按照现场指挥部的布置,为了配合救援,还需要对沉船进行切割。切割前,首先要对沉船用钢缆起吊后固定稳住。

  找到沉船合适的钢缆引线穿入点的任务,落在了潜水员汪毕华和刘志懋的肩上。在水下能见度为零的环境中,潜水员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靠手一点一点耐心摸排。

  “基本能够通过一个人的地方就是合格的穿入点。”刘志懋说:“有时候流速太大,要抱住江底的大石头才能保证不被水流冲走。”

  经过两个小时的摸排,他们最终成功地找到了两个起吊的引线穿入点,完成了指挥部交给的重任。 (中工网湖北监利6月4日电)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