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善作为
——倾力发展,矢志助民拔除穷根
“虽然今年不少地方减产,但咱村的小麦亩产还在1200斤左右。 ”6月初,趁着晴好天气,涡阳县陈大镇杨楼村村民侯运峰正在晾晒小麦,今年他又迎来一个丰收年。
“刘亚在镇里当书记时候,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好了水利设施,旱了能浇,涝了能排,一亩地增产了三四百斤。 ”杨楼村党总支书记常志芳看着丰收的景象,不禁回忆起曾主导建设这片高产田的刘亚。
无农不稳,有粮不慌,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历的刘亚,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从1996年担任涡阳县临湖镇副镇长算起,到标里、义门、陈大等多个乡镇的负责人,20年间,刘亚和同事们带动群众修水利、学技术、搞推广,先后推动了四个乡镇的20多万亩小麦千斤田建设。
实现了粮食增产,如何让农民增收?在陈大镇工作时,刘亚就考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6月8日,走进陈大镇的满园红采摘水果园,一顶顶大棚里的紫红桃子硕果摇枝。 “没有刘书记,就没有俺农场的今天。 ”说起刘亚,农场负责人张洪敏说起5年前的往事。
2011年夏末,具有种植果树专长、打工返乡创业的能人张洪敏,想在本镇创建一个家庭农场,可想不到在土地流转时“卡了壳”。时任镇书记的刘亚了解这一情况后,进村入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及其带来的好处,终于成功流转土地200亩,还帮助筹建起陈大镇永发水果专业合作社。
“当时正是天最热的时候,刘书记一家家地跑,讲政策、讲收益,特别上心。 ”张洪敏说,现在合作社每年能有300多万元的产值。当初的一些贫困村民,通过流转出土地加入合作社,每亩承包地每年收入近千元,在合作社里打工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也逐步走上脱贫致富路。
几年时间里,刘亚带领镇领导一班人 “穿针引线”,先后流转土地3000多亩,建起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县上报省级的17个名优农产品中,该镇的中药材、粉丝、黄金梨等7个名优特产位列其中。
有“苔干之乡”美誉的义门镇,因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苔干产业发展多年徘徊不前。刘亚在义门任职期间,力推苔干产业绿色升级,完善苔干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仅此一项每年就为义门创收近2亿元。刘亚在义门任职3年,该镇先后被评为“十强乡镇”“十佳乡镇”等。多年来,刘亚先后获得县、市多项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