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代骄子

张晓鹏:逆行出征 勇担使命

2020-08-27 08:21:05 来源:人民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出征武汉,先后担任病毒核酸检测组副组长、抗体筛查组组长,负责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判定等多项工作;在气管插管环节近距离进行环境气溶胶采样,开展新冠病毒传播规律研究……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鹏大校,在武汉与战友连续战斗81天,为新冠肺炎患者精准诊断、快速收治,研究和应用新的临床干预策略等,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这81天,成为张晓鹏军旅岁月中一段难忘的时光。

张晓鹏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邵龙飞摄(新华社发)

  义无反顾,紧急驰援

  1月26日,凌晨1点半。正在河南老家休假的张晓鹏接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的电话:“我们要去武汉支援,能不能赶回来?”任务非常紧急,当天中午就要完成集结。

  “我马上赶回来!”张晓鹏是陈薇的学生,2001年毕业分配到原军事医学科学院。“听得出老师平静的语气里,其实已经焦急万分。”没有犹豫,张晓鹏唤醒妻子,带着8岁的孩子立即开车回北京。

  长期致力于新型药物研究工作的张晓鹏,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配合陈薇在短时间内研究出广谱生物预防药大规模发酵工艺,保证了应急药物生产。今年出征武汉,张晓鹏知道:疫情就是命令,“逆行”就是使命。

  刚抵达武汉时,核酸检测需求量非常大,迫切需要提升日检测能力。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迅速搭建起来。从那天起,待检样本被不定时地送到这里。10个人,两个组,就这样开启了不间断的检测工作。

  核酸检测,是专家组科研攻关中最基础的一项操作。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从咽拭子样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检测结果,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为了尽早让医院获知结果并迅速救治患者,张晓鹏和战友第一时间搭建了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利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将近百份的样本从处理到检测完成的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1000人份。

  细致检测,精准诊断

  如何才能有效检测新冠病毒感染?专家组组长陈薇院士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张晓鹏。2月中上旬,张晓鹏和战友们开始搭建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

  凌晨,完成每天例行的核酸检测任务,张晓鹏脱下防护服,穿上白大褂,从一个帐篷实验室钻进另一间“实验室”——一个他存放物资的仓库里的角落。没有实验边台,普通桌子承重不够,张晓鹏就跪在泡沫板上,趴着调试仪器设备。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这一平台可以同时检测四种抗体。军事医学专家组借助它先后帮助多家医院进行了血液样本筛查,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诊断的精准度。

  新冠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是临床诊断和治疗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在陈薇院士指导下,2月中下旬,张晓鹏和战友又建立了一个多重病原检测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16—22种呼吸道病原体。

  曾有两例危重患者,治疗效果一度不理想,更加细致的检测成为临床治疗最为迫切的需求。张晓鹏和战友采集了患者的血液、咽拭子、尿液等各种体液标本进行综合检测。结果显示,其中一位重症患者是新冠肺炎合并乙型流感,另一位患者的标本中存在肺支原体感染。这些检测帮助临床实施了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从“提速”到“全面升级”,这一精准诊断平台,帮武汉一线的临床救治解决了许多关键性问题。

  迅速地检测、迅速地反馈,当一个个检验结果摆在面前,张晓鹏知道,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必须全力以赴。

  攻关不止,奋斗不息

  在开展核酸检测的同时,张晓鹏还随军事医学专家组曹诚研究员一起赴金银潭医院进行气溶胶采样。

  从机关工作区到物资仓储区,从垃圾处理区到检验科,甚至是收治危重病人的ICU,他们成功获取了第一手气溶胶检测数据,综合评估了医院内部的感染风险,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了科学的风险预警。

  最让张晓鹏难忘的是在ICU采样时,恰逢医护人员正在对一名危重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手术。那一刻,张晓鹏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科研攻关要快点,再快点!”回去的路上,张晓鹏愈发理解了陈薇院士常说的那句话:“在一线,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要把科研力转化为战斗力。用专业知识,为抗击疫情多作贡献。”

  离开武汉时,张晓鹏在微信朋友圈发了4张照片,里面有武汉美丽的夜景。看着照片里的流光溢彩,张晓鹏露出欣慰的笑容:“参与战疫,与有荣焉。”

  对于张晓鹏来说,81天战疫任务完成,也意味着一段新征程的开始。

  科研工作是寂寞的,一项关键成果可能需要研究几年甚至十几年。张晓鹏和战友负责的一个科研项目,已经做了17年。“搞科研,就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张晓鹏说。

  回到北京,在那座简朴的研究所里,张晓鹏和战友开启了新一轮“战斗”: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径到底是什么?技术平台如何提升模块化程度?有没有更高效的技术手段应对疫情?……病毒一日不除,战斗一刻不息。(记者  倪光辉)

  (邵龙飞、庄颖娜参与采写)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王友农:船的力量在帆上 人的力量在心上

    王友农常说,“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从来到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那天起,“依港而兴”的梦想就深植在他心里。他见证了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这一“传奇”的诞生、成长和壮大。远望大海,热爱邮轮事业的人们,不会忘记他

  • 张许昌:产品才是核心“演员”

    张许昌,深圳市兰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美容美发协会副会长。1993年,他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响应改革开放号召,离开江南故土只身前往深圳,怀揣振兴民族品牌的梦想,开始了漫长艰辛的“兰亭”品牌之路。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