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代骄子

刘沈厅:知识埋进泥土,结出最甜果实

2020-12-01 13:39:32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前些天,家住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的年轻农民刘沈厅在互联网上小火了一把,以“四川眉山首位985硕士农民”的身份登上了微博热搜。因为高校硕士毕业生和农民的反差,网友开启了热议模式:有人猜测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每天与农田果树打交道,用不了多久他一定会后悔;但更多人觉得职业并无高低之分,所谓“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其实围绕他的这些议论,从刘沈厅决定回家乡务农开始便没有停止过。有人说“前有丁磊养猪,后有沈厅种树”,同样作为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能和丁磊并列,刘沈厅自认为是一种荣耀,结果人家后面补了一句“不务正业”,让他有些哭笑不得。“其实我不是不务正业,农业是正儿八经的正业,我只是‘不务专业’而已。”刘沈厅很诚恳地解释道。

  高材生变身职业农民——建设家乡,亦成全一片孝心

  父母以务农为生,农闲时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刘沈厅的家庭也是许多中国农村家庭的缩影。因为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便对刘沈厅的学业寄予了更多的期望,2008年,刘沈厅考入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学院,就读期间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专利大奖、成都榜样等荣誉。毕业后能留在大城市工作,成了全家人最大的愿望。

  2013年,刘沈厅的母亲因脑溢血突然去世。至亲突然离世,让刘沈厅备受打击,此时,他留在大城市的想法已经开始动摇。三年后,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刘沈厅在新闻上看到广西60亩地产出的水果可以卖到几百万元。而自己的家乡呢?种地的农民里,40岁算青年,50岁算壮年,60岁算主力,而且人才极为匮乏。“农村还是一片蓝海,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我当时单纯觉得农业是个不错的行业。看到有好的苗头就扎进去,如果真要考察一遍再做决定,可能就退缩了。”

  衡量再三,作为家中独子,在出国读博、大城市大公司就业、留校任教和回家种地中,刘沈厅最终选择回到农村老家,陪伴孤单的父亲,同时准备在自己认为前途无限广大的领域好好施展一番拳脚。

  当得知刘沈厅打算回乡种地时,女友理解不了,觉得做农民既劳苦又不体面,两人产生了分歧,最后以分手告终。

  除了女友,刘沈厅的父亲也坚决不支持。在父亲看来,自己的儿子本来能成为全村第一个留校工作的,结果非要回来种地,面子上实在挂不住,他时常旁敲侧击地跟儿子说,某某校友以前成绩不如他,现在到了世界五百强大公司,年薪上百万。

  刘沈厅以668分的优异成绩考上大学时,被村里人看作“鲤鱼跳‘农门’”。谁知没过几年,他又重新“跳”了回来。然而不同的是,曾经的那一跳,是摆脱贫困的家乡;如今的这一跳,是帮家乡摆脱贫困。

  “门外汉”变“土专家”——常怀敬畏,泥里也能淘出金

  种地,在“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刘沈厅眼中从来就不是什么技术活,现实也毫不意外地给当初年少轻狂的他迎头一击。

  2016年至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就发生在刘沈厅刚回乡时。那一次,刘沈厅和父亲拿出全部家当流转了130亩地,其中80亩栽种的猕猴桃出现了大问题:苗子的根部发黑,全部腐烂。12000棵猕猴桃树,最终只成活了七八十棵。一下子损失了十多万元,资金没了,只能想尽办法借钱,刘沈厅回忆道,最惨的时候连支付宝里的借款额度都被用光。

  之前看到别人家种植猕猴桃一亩地挂果两三千斤,每斤果卖六七块钱,刘沈厅也这样盘算着,没承想第一步就掉坑里了。他是带着“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不要让人看扁”的想法回来的,如果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他不甘心。

  经农业专家检测,是有机肥的质量出了问题,导致猕猴桃苗烧根死亡。无奈之下,刘沈厅把80亩的猕猴桃换种成了柑橘。

  自那以后,刘沈厅搬到农场居住,拜省农科院柑橘专家教授为师,全力钻研柑橘种植技术。长期学习的基础,让刘沈厅很快掌握了柑橘种植的基本规律,并获评“中级农技师”。

  越深入做越后怕,刘沈厅对“种地”也越有敬畏之心。他说,这件事给他敲响了警钟,现在再带其他新型职业农民,第一个要求就是,不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了解技术,不能当“翘脚老板”。

  2019年10月,刘沈厅发起了彭山区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主要为果农提供社会化服务,也帮政府做公共领域的外包工作。联盟为农民提供包括种前规划、种植技术和种后销售等指导,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刘沈厅以前所学的专业也开始派上用场,他将电子科技专业和农业跨界融合,和几十名志愿者用20多天开发出了一个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整合彭山区政府、果农、客商等资源,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不务专业”反而做出了优势。

  看到以前的同学出国留学,回来成为高科技引进人才,而自己只是一个在老家种地的普通研究生时,刘沈厅偶尔会有些心理不平衡,但他却从来不后悔。

  “学霸和农民并不冲突,农民就是一种职业。高校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断学习的能力。把这种能力应用在职业中,许多困难也许就能迎刃而解。”刘沈厅总说,每个人的追求各不相同。别人看他柑橘种得很好,希望请他去做指导,每亩地愿意给他一千元,他不要,自愿免费指导。帮助别人,也间接帮助了自己,便是于平平淡淡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文/王若怡)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揭晓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回村创业 她让家乡荒山花果飘香

    循着山脚水泥路,绕过一弯不大的水塘,再翻过几个缓坡,极目之处尽是果树,在南方阴冷的初冬,绿意不减。果农在埋头忙碌着,有的在套果袋,有的在挖地里的芍药根。

  • “东超兄弟”:用实干圆梦“空中成像”

    他们一个叫韩东成,一个叫范超。2015年,一同步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一个学光学,一个学等离子体物理。在学期间,创业、创新的梦想,开始在两人心中萌芽……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