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忠银参加区里组织的劳模植树造林活动。
邂逅三位 “ 恩公 ”
1991年2月18日,正月初四,19岁的李忠银从四川广安邻水县乘火车到昆明打工。
他本来要去海南打工的,“听说昆明四季如春,稀里糊涂就来了。”出了车站,望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举目无亲的李忠银不知往何处去。经老乡引荐,他来到一家医院的建筑工地做小工,“我没有技术,只能出憨力挖地基背泥巴。”他说,“天天吃面条,干完活不知找谁要工钱。”他们8人一组,每顿都是面条,搁点盐,放一砣猪油,汤汤水水就着吃。“每天1.8元的工钱,常常干到晚上10点左右。”
半年后,工头卷钱溜了,李忠银连饭都没有吃的,只好跟着一个老乡搞装修。
这次 , 他交了好运 。
他们为省税务局的王先生家装修房子,“我每天第一个去,最后一个走,怕哪儿没弄好,反复检查。”王先生看在眼里,问他一天挣多少钱?李忠银说一天1.8元,王先生说:“我看你本分,我给你找个事儿做。”
他介绍李忠银到下属单位的收发室工作,这份有保障的收入对李忠银来说极为惊人,“每月有90元钱。”李忠银说,“王先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好人。”
在收发室,“只要院里人有事叫我,我都去帮忙,扛米、抬蜂窝煤上楼、买菜,推老人散步,不计报酬。”李忠银说。
院里有一位退休老人,李忠银经常陪老人散步,帮着做些家务,时间长了,“他儿子把我当兄弟,想帮助我。”
一天,他问:“忠银,你有什么特长?会干什么?”
李忠银小时候跟当赤脚医生的父亲捣鼓过药,便说“我懂点药理知识。他当场考我,我的回答让他较满意。”
这是他遇到的第二位 “ 恩公 ” 。
1993年,“由他出资在昆明栗树头开了一个药店,我负责经营管理。半年后生意很好,他又帮着办了一个行医执照,招聘了一些老医生,把药店升格为门诊部,还是我负责管理。”
门诊部由一间屋子很快发展为8间、17个床位,“每月收入从五六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我自己也挣了不少。”他说。
这时,李忠银染上了打麻将的恶习。“到2001年,我将这些年辛苦挣来的二三十万元基本输光。2001年,我在节孝巷改卖水果、牛奶和饮料。”
在这里,他遇到了第三位“恩公”,节孝巷社区街道委员会主委李云。
李云眼看着李忠银的水果、牛奶的生意都做不下去了,帮他在省医药公司家属区找到看门的工作,李忠银负责院子的安全、卫生和自行车保管。
这份工作由他们夫妻负责,他说,“老婆看守白天,我外出找房屋装修、疏通水管、下水道的活干;夜里我看家属院,等于两个人挣了三份工资。”
“ ‘ 忠诚 ’ 是我的唯一资本 ”
李忠银每天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内家属的自行车再也没有丢失的,进进出出的人不论早晚,总能看到他诚恳厚道的笑脸,客客气气的打招呼,帮老人拎米拎菜,和小孩嬉戏。
星星点点的好事积累了人脉,居民们对他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信赖,李忠银用诚实和本分为自己再次挖来了一桶金。
院里的何永林师傅想装修房子,觉得李忠银可靠,就请他帮忙。“干了两个多月的活儿,工程款2.5万元。”装修的质量好,让何师傅很高兴,“但我没有经验,工人经常窝工,加上浪费的材料,我自己赔了700元。”
做为回报,何永林给他找来5套房子的装修生意,虽然每套装修仅赚了两三千元,却让李忠银看到了装修市场的“钱”途。头脑灵活的他招了四五个有装修经验的农民工组成装饰工程队,兼营管道疏通。
“装修房子我宁肯亏本也要把工程质量搞好;别人疏通下水管道一次40元,我只收20元。”节孝巷社区老房子多,居民屋顶是瓦片覆盖,经常漏雨,只要叫声,他就带上工具赶去维修。
2004年的一个寒冬,正在值班的李忠银忽然听到院子对面省二轻局招待所屋顶水池因老化而漏水,水喷得“哗哗”响,他摸黑攀爬到屋顶,连夜把水管修好,并坚持不收钱。
“我被冻得浑身直哆嗦,”他说,“大家对我有了好感,让我觉得受冻也值得。”他说,“尽忠竭力做事,是我的唯一资源。我什么都没有,只有本分为人,踏实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