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面塑作品《过年》。
面塑作品《喜爱》。
他的面塑,最基本的粘合剂是流淌十年的汗水
他回忆说,当时,那位李师傅不肯轻易把家传的面塑工艺秘诀传授与他人,自己只好就在旁边,一边工作一边偷偷地学习。基本的手法技巧可以模仿、苦练,但材料的配方就无法“偷艺”。没办法,每天下了班,王俊锋就钻进自己的宿舍,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猜测,一遍一遍地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那次,他觉得终于做出了像样的作品,外观看与李师傅的没啥差别。但过了十几天后,这些辛辛苦苦做出来的面塑作品,有的干裂开缝,有的发霉长毛,把他的希望和热情一下子浇得冰凉。那次,他难过得几乎要流下泪水。
他心灰意冷,甚至想过就此放弃。
但休息几天后,看到李师傅那精彩纷呈的面塑作品,王俊锋的双手又技痒了,他不信自己比别人笨,又重新开始试验。有时,他连续几天痴迷其中,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加班搞面塑,经常不知不觉就熬到了次日凌晨。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汗水没有白流。试验的材料质量一次比一次进步,制作技术一天比一天精巧。到2013年,就像古人的“十年寒窗”考科举一样,王俊锋的面塑技艺经过十年的打磨,终于日臻成熟,作品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
这一年,他辞掉了收入不菲的厨师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面塑创作事业中。
“我不是艺术专业出身,所以必须大量地学习,补充各方面的知识。”文质彬彬的王俊锋,一边熟练地揉着手里的面团,一边和笔者聊天。
他不仅通过书籍、互联网大量阅读面塑艺术文章,而且广泛涉猎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古代神话、中外宗教、传统建筑等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他还走出山西,远赴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广泛考察学习各个地区、各个流派的面塑艺术,像一块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中国面塑艺术的营养。
厚积而薄发。两年来,他创作了大大小小200多个面塑艺术作品,作品渐渐显露出艺术大家的气质和韵味。王俊锋的作品中,蕴含着古今中外各种元素,生动有趣,多彩多姿——
红脸膛、长须髯、锁子甲、偃月刀、《春秋》卷……一眼就让人看出这尊作品是勇武威严的武圣关公。笔者仿佛能看到关老爷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的英雄风采。
一位凭借飘曳的衣裙、飞动的彩带而翱翔的美丽女子,斜斜地凌空飞舞。不用说,这是“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的敦煌飞天……
王俊锋面塑中,最常见的是中国历史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也有普通百姓生活场景、小动物、卡通形象等各种风格的作品。古今中外,和谐地融入了他的“斗室”中。2014年“平安夜”,王俊锋创作的一批“圣诞老人”卡通面塑,在侯马市华翔大酒店的节日庆典活动中亮相,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在采访中,腼腆的王俊锋不愿意多谈自己。他说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努力。
他说,自己的美术功底、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远远不够,还要多学习,为艺术创作增添后劲。
他说,他的创作还缺乏系统性,要好好策划,推出几个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系列,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