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朱雪芹:学习改变命运 劳动永远光荣(图)
//www.workercn.cn2016-01-05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更多

  奋力勤自修 归来报祖国

  离开农村老家时,朱雪芹初中都没有毕业。打小就没离开过农村的她在繁华的都市面前有点慌神:“城市的生活节奏跟农村完全不一样,我记得第一次进车间的时候,感觉速度一下子快起来了。”尽管做工速度越来越快,可朱雪芹心里十分清楚,自己只有初中文化,要想在合资企业出人头地,在大上海让人看得起,一定要有文化知识。踩着缝纫机,朱雪芹心里充满了对知识的向往。

  朱雪芹开始报名读业余高中,起初打工一个月只有 300 多元,朱雪芹一个月只用 50 块钱生活,用这些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去买书。可 50 块钱的生活费根本就不够用,公司每天只管一顿午饭。另外两餐,朱雪芹舍不得花钱去买,就用保温瓶焖挂面或白粥吃。多年后,朱雪芹还能回忆起那个味道,其实早已深深烙在记忆中却又不愿想起来。“实际上,面和米根本就不可能焖得全熟,只是焖浓了,可里面还夹生着呢!”

  当时宿舍一共 8 个人,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朱雪芹买来台灯,用被子掩着,躲在被窝里看书。看着工友们睡得很香的样子,她也有过犹豫。白天工作实在太累了,她多想回去好好睡一觉啊!可一想到放弃了就又回到原点,像父母一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她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一年下来,朱雪芹完成了高中课程。

  1998 年,因表现突出,朱雪芹成为 3 名去日本总公司深造的代表之一,一去就要整整 3 年。家人闻讯后强烈反对,说 3 年之后, 24 岁的她在农村连婆家都难找了。朱雪芹十分看重这次机会,顶住压力极力劝说父母,终于踏上了去日本的飞机。

  在异国他乡,首先要过语言关。没有任何日语基础的朱雪芹,在广岛紧急培训了 20 天后就投入到车间企业管理培训中去了。最初,与日方的交流主要通过打手势进行,一句简单的话连比带划勉强能交流,涉及到较长的句子就完全无法沟通了。这可急坏了朱雪芹,笔、词典、本子成了她不离手的“武器”。靠这些,词汇倒是积累了不少。但是,没钱上专业培训班,更请不起辅导老师,口语怎么提高呢?朱雪芹发现公司旁边有所小学,于是萌生了和日本小学生交流来提高口语水平的想法。但日本小学的管理十分严格,门卫不让她进门。朱雪芹告诉自己:“要相信真心的力量。”从此,每天路过学校时,她都向门卫微笑并且重申她的学习诚意。门卫终于让朱雪芹进入校园,她找到 3 个小朋友,请他们做自己的老师。朱雪芹用磁带把自己说的话录下来,在小朋友放学后放给他们听,请他们纠正口音。这样,朱雪芹的日语进步非常大,在学习和工作时更方便了。

  在日本的研修课程结束时,她不仅日语水平让专业翻译都啧啧称赞,还获得了日方颁发的管理奖、优秀研究生奖,日本管理者更是开出每个月 20 万日币的高薪请她留下来,相当于一个月 1.6 万元人民币。朱雪芹离开国内时月工资仅仅是 800 元。面对如此高的薪酬,她思想上有了斗争。但是在思考了一天之后,她做出了决定--回到中国发展。这令日方管理者极其诧异,但她说:“我发自内心地希望能用学到的技术,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2001 年,朱雪芹带着一千多个日夜在日本学习到的知识,回国了。

  

  回国之后,朱雪芹仅休息一天就来到车间里,她主动向公司提出,要把在日本学到的东西用到流水线上,她要改革工序。面对领导的疑虑,她立下军令状:“半年以内如果没有成效,我甘愿回去做一名普通的缝纫工。”在一些老员工的质疑下,朱雪芹改良了 20 多道工序。实践证明了一切。半年后,整条流水线的利润提高了 30 %,员工平均工资也提高了 30 %,大家的态度从反对到积极拥护。半年里,朱雪芹经常累得说不出话来,喉咙沙哑;甚至有几次正忙着,一趴到桌子上就睡着了,被抬到床上都不知道……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