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件全新的服装,在普通人眼中或许仅仅是件新衣服,但她只要拿在手里看一眼,就能立刻明白整件衣服的制作过程。这双“火眼金睛”的练就并非一朝一夕,从16岁到46岁,经过漫长的岁月磨练,甘立琼在近30年的时间里始终坚守在服装生产线上。
偷师学徒
“我是从车工一步步走过来的。”3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甘立琼记忆犹新。
1988年,初中毕业的甘立琼跟随着几位老乡从老家四川广安来到广州打工,在一家服装厂做文员。几个月下来,她慢慢发现,文员的工资和生产线上的车工们比起来差别很大。“当时文员一个月只有80元到100元的收入,但生产线女工每个月能达到200元。”翻倍的收入让她暗下决心,必须学会一技之长。
和现在的招工条件不同,在那个年代,工厂不缺工人,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想要正儿八经当学徒并非易事,甘立琼只能利用每天自己下班后的时间跑到厂房,“混”进车工的作业中,偷偷学习。偷师学徒时不仅没有工资拿,她还要常常看组长的脸色。
“回想起来那个过程真的非常辛苦。”甘立琼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渐渐地,她掌握了每道工序的制作过程。
得到组长的认可后,甘立琼觉得自己有了出师的底气。她找到公司老板,商量着想从文员转入生产线,并亮出了自己的本事。看到甘立琼的诚恳,老板答应了她的要求。
转岗后的第一个月,甘立琼被分配的任务是做压线,这对她来说可谓小菜一碟,一个月下来,她拿到了200元的工资,薪资的翻倍让她尝到了甜头。
蜕变飞跃
甘立琼在25岁时去了深圳,那时的她已经有近9年的工作经验了,凭借职场中多年的历练和扎实的技术水平,甘立琼从一名普通的车工晋升为管理人员。后来,她出国一段时间,依然从事服装行业。2003年回国时,她来到厦门,自己一边当着组长,一边还经营着一个小服装加工厂,雇了六七个工人,接一些小单子。
2011年3月15日,甘立琼入职厦门安踏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服装生产线上的一名组长。在奔波辗转的磨练中,甘立琼的管理水平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越发凸显。“今年开始带207、208两个生产组。”甘立琼所说的生产组是企业的试点组,一般情况,一个组长只需要管理一个生产组。
在厂房内,这两条相邻的呈“一”字形的生产组中间,立着一块白板,每小时甘立琼都要在白板上记录下每个生产组的工作效率、任务以及出现的问题等,这是她用来节约生产时间的一个妙方。
甘立琼利用工人下班后的时间,开启机台,用碎布块摸索练习。每季有新款下单时,甘立琼总会拿着样衣研究每个工序的做法,和技术员共同探讨有什么工艺可以改良。在生产一款衣服时,她大胆创新拉链方式,降低工艺难度,每件节省0.17元成本,整单货可节省12245.7元。该工序开创用双针上拉链的先河,为今后生产此类款式提供了技术样板,在全公司得到了推广。
在生产一款短裤时,甘立琼又创造了节省一道落车袋贴于拉链的工序,单价减少0.04元,节约成本1%。节省的工序可应用到每年30万件到50万件的同类款式当中,长期受用。
团队共进
甘立琼把公司提倡的“永不止步”的拼搏精神传递给了生产组上的每一位员工。她所带领的团队被厦门总工会评为优秀班组,她个人也被评为优秀班组长。
“每年的春节后是一个短工期,许多员工回了老家就不一定再回来,但甘立琼的生产组成员却都能到齐上班。”公司服装生产中心高级总监段翔说,“后来才知道,原来她会主动给员工们打电话,鼓励大家回到岗位上。”在上级领导的眼中,甘立琼做事情很投入,并且积极主动,很有目标和上进心,公司交给她任务很放心。
“我生产组里的员工有六分之一都是90后,带他们就像带自己的小孩。”甘立琼对孩子们的秉性“门儿清”,她说,“90后孩子做事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情,他们做得好时一定要马上鼓励。”
利用年轻人都爱用的微信,甘立琼建立起了一个生产小组群。有时候她在群里抛出一个话题,大家就会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声,逢年过节她还会发“红包”哄大家开心。
轻松而有效的管理方式,让大家越发齐心协力。一次,厂里引进了一套全新的自动传输系统,甘立琼有意让自己的生产组与这条半自动化新产线PK,最后的结果是产能不相上下!
去年,甘立琼被评上企业里的“草根英雄”,这是从生产一线上万名职工中层层选拔出来的,需要经过同事、领导投票,以及现场面谈等严苛的环节,全公司每年仅有10个人能够获此殊荣。
“我拿到了不少荣誉,感觉这份工作很值得。”甘立琼希望,自己能在这里一直做到退休。(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中工网通讯员 王星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