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能有今天多亏乡亲们的帮助,关键时刻我怎么能不尽全力帮他们一把。”张全收告诉记者,他家曾是村里数得着的贫困户,他自己小学毕业后因交不起2.7元学费被迫辍学。此后,奶奶去世,父亲中风偏瘫,母亲精神失常,一桩又一桩天大的难事,都是乡亲们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瓢面共同兑钱帮他渡过难关。
“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家乡养育了我,给了我关爱和温暖。我无论为家乡付出多少都值得、都应该。”张全收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要身体力行把这种美德传承下去。
2006年年初,张全收捐资130多万元在朱里镇建了一座高标准、高规格的养老院。当年春节,他又准备200多个红包和一大车年货回馈父老乡亲,为村里200多位孤寡老人每人敬上一个数百元的大红包,为数十户困难家庭送上年货及现金。从此,每到春节,张全收都会回到家乡给老人送红包,给困难群众备年货,10多年来从未间断。
拐子杨村的杨德文是位孤寡老人,曾住在张全收家的隔壁。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去深圳平湖跟着建筑队干杂活、看厂子。转眼间年满60岁找不到工作的他就去求助张全收。张全收把他接到深圳的家与父亲同吃同住13年。后来,张全收的父亲去世,杨德文也有了叶落归根的念头。执意要给老人养老送终的张全收最终没有犟过老人,亲手交给他10万块钱后把他送回村里。后来,杨德文老人瘫痪在床,张全收在征得其远方亲戚同意后,将他送到养老院,请人照顾。老人临终前,张全收赶到他的床前为老人送终,出钱出力直至老人入土为安。
乡亲们的生活状况一直牵动着张全收的心。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父老的贫困局面,张全收不仅带出数百名村民到深圳务工,还在一直思索如何将“输血”变“造血”,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2008年,张全收高票当选为拐子杨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上任后,他自掏腰包为村里建桥修路、建村室、建文化大院、安路灯和健身器材,并为全村人购买医保。
为了让村民们找到致富的路子,他出资10万元挑选了50名村民代表到深圳参观考察农业产业项目。开阔视野后的村民回到拐子杨村流转了上千亩土地,通过种土豆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扶持村民吴金星投资20多万元创办了电子厂,扶持村民吴宏振投资10万元创办服装加工厂,帮助吴晓庆投资40多万元创办手提袋厂……张全收通过帮扶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干事创业,安排贫困户就业百余人。
张全收说,只要拐子杨村村民出门有活干、家门口有钱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日子就会越来越近。
“村村通”工程、“户户通”工程不让群众掏腰包,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处理垃圾、栽种花草等大事小事都是张全收负责张罗,出钱出力。多年来,在支持家乡发展上,张全收已先后捐款数百万。不少昔日的贫困户都在他的直接或间接帮助下盖了新房、买了新车、娶了媳妇。
全国优秀农民工朱秀艳:守护生命 温暖人间 | 2016-02-26 |
张全收:呼吁保障农民工进城置业 | 2016-02-26 |
人大代表张全收:呼吁保障农民工进城置业 | 2016-02-26 |
做好一线职工的“代言人” | 2016-02-26 |
张全收:搭建就业平台 让农民工找到满意工作 | 2016-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