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弋事迹材料
//www.workercn.cn2013-10-09来源: 中工网分享到: | 更多 |
[第十三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评选表彰标兵个人事迹]
游弋事迹材料
游弋,男,43岁,汉族,中共党员,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永煤公司车集煤矿班长,高级技师。他凭着勤奋的自学,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电工高级技师,发明的"钢丝绳全自动除尘装置",填补了国内主提升钢丝绳净化技术的空白。苦练技术 笨鸟先飞
游弋出生于安徽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年幼时母亲患病直到17岁时,母亲因病撒手而去,母亲病故给他那本来就已经贫困潦倒的家留下的是更多的债务。为减轻家庭的沉重负担,游弋只好含泪走出学校,告别家乡的那片热土,四处打工挣钱养家。当迈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永煤公司车集煤矿一名劳务工。上班不久,聪明能干的他就选当上一名电工。当时他既高兴又为难,高兴的是他成了一名技术工人,为难的是基础比较薄弱。怎么办?只有笨鸟先飞。上班时,别人干活他认真看;下班后,别人休息他就跟书上学。当听说永煤公司培训中心晚上有电工培训班时,他就每天骑着自行车前往学习,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咬牙坚持,十来公里的路程他不知来回跑了多少趟,只要开班,他都必到。培训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他就在教室后面站着坚持听课,趴在窗台上做笔记。看到他这样刻苦学习,培训中心的老师非常感动,就破例给他在教室后面单加了一张桌子。就这样一边晚上学理论,一边白天到井下进行实际对照操作,再加上老工人的指导,很快他就熟练掌握不少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很快成长为一名技术上的骨干力量。
激发创新欲望
在车集矿机电工技术比武点评会上,裁判长指出一条参赛选手共同存在的毛病,芯线切割长度不能保持一致,且耗时多,工艺差,严重影响比赛效果。听到这些,一个想法在游弋的脑海中开始浮动,要是能设计一把简单快速,标准实用的切割钳子,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随后,他便开始了第一项发明。不懂理论,他就缠着技术员要答案、作分析;不懂设计,他就找人帮忙画图纸、改设计;没有专业设备,他就跑到市场上淘回一些旧配件、电钻、锉具等工具,在家里又是敲打、又是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百次的推敲试验,"电工快速定位剥线钳"诞生了。试用的成功,工友的称赞,让游弋第一次感受到了创新的快乐和自豪。
有了这次成功,工友们对他也刮目相看,有啥难题就来找他解决。工友们抱怨在接线切密封圈时,耗时费力不说,手还容易被刀割伤,很是麻烦。游弋的另一项发明井下"电缆密封圈制作专用工具"彻底解决了这一烦恼。
"这两项专利使原来剥线、制作密封圈的时间由20分钟缩短至6分钟左右,而且使接线的工艺更加标准。"游弋的工友们深有体会,"咱们永煤公司包揽2005年省煤炭系统电钳工技术比武前四名,这两个工具功不可没。"
攻克创新难关
成功的背后总有一段布满荆棘、洒满汗水的艰辛路程。发明,对于一名普通职工游弋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主井闸控系统出现故障,当班班长带着游弋前去处理,看着班长忙前忙后,熟练操作,他自己却眼瞅着电控系统和图纸,无从下手,一堆专业术语听也没听过,这件事让游弋认识到了自身理论知识的匮乏。为了尽快掌握基本技能,游弋就像海绵吸水似的,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上班时,别人干活他认真看,下班后,就跑到培训学校"蹭课",回到家,就拿着书、图纸自学,几个月下来笔记记了一尺多厚,家里到处都是图纸。就这样一边学理论,一边对照实物实践操作,加上工友的热心指导,很快游弋就掌握不少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突破了理论上的障碍后,游弋的发明创新工作如火如荼。在对主副井进行检修维护时,他将发明的目光瞄准了主井钢丝绳除尘上来。面对一个新的课题,怎样除掉效果最好?运行中的钢丝绳抖动怎么办?怎样才控制能够更为节能?一连串的问号在他脑海中萦绕。为了弄清钢丝绳摆动数据,每天下班后,他独自带上矿灯、简易的实验工具、记录用的纸和笔,顶风冒雪的登上几十米高的天轮平台上,直到晚上九点多才下来。回到家里还要画图总结,经常彻夜未眠。一个月后,一套完整的自动除尘设备投入使用后,切实改变主井周边环境及绞车房的设备卫生,减少职工的劳动强度,同时延长了主井钢丝绳的使用寿命。该专利在煤矿主提升钢丝绳净化方面属首创,开拓了主提升钢丝绳净化的新领域。
难题攻克的多了,创新就更有了底气。他先后又自费研制改造盘形闸开关、井下中央变电所馈电开关改造,发明电动扎网钩、大头网线钳等多个项目,投入使用后不仅为矿井节约大量资金投入,同时又为生产赢得宝贵的时间。
常怀感恩之心
经历过母亲病故,中途辍学打工,四处打工挣钱的游弋,深知今天的稳定生活来之不易。2006年5月,游弋因为工作出色,顺利从劳务工转为企业合同工。那一刻,再次坚定了他感恩企业,报恩企业的信念和决心。
"永煤是我的家,是他给我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游弋诚恳地说,"我要好好在矿上工作,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尽一份力。"
游弋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近几年来,游弋随着发明专利的增多,名声也越来越大,不少厂家都向他发出邀请合作或是购买专利。最多的时候,他一天收到了20多封信。亲戚朋友劝他和厂家合作,或者把专利卖掉,这样就能赚很大一笔钱。种种诱惑摆在他的眼前,但游弋心中就认准了一个"死理":没有永煤,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他便一一回信婉言谢绝,并告知厂家要与矿上联系专利事宜。
"从队里到矿上,都在为我的发明、创新开绿灯,不仅提供材料,还提供人员技术支持。"游弋说,"矿上还把我的发明专利放在学习室里供兄弟单位参观学习,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车集煤矿在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大体制下,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采用了科技市场绩效考核制、科技成果收购制、知识产权保护制等,每季度都会对收购的科技成果进行重奖。游弋的很多发明创造也是在这样的优越体制下诞生的。
游弋先后获得商丘市"优秀青年"、河南省煤炭系统"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感动河南煤化"十大人物"、全国首届"百名优秀青年矿工"、全国煤炭系统"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能称号,他领衔的工作室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十四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他还取得十一项国家专利、发表机电专业论文数篇。
编辑:陈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