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祖师爷”看了我的羊都服气
在绵羊育种领域研究长达60年,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刘守仁是兵团第一人。
院史陈列馆科技成果展板上清晰地列着:《中国美利奴羊新品种的育成》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繁育体系》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美利奴肉用、超细毛、多胎肉用羊的培育》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国际绵羊育种史上,一个新品种的产生通常经历杂交改良、横交固定和提高推广三个阶段,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刘守仁引用苏联阿尔泰细毛羊杂交改良新疆当地毛质粗劣的哈萨克土种羊,培育出蕴含着屯垦戍边含义的全新绵羊品种——军垦细毛羊,仅用了12年。
军垦细毛羊,个体大,毛质好,生存能力强,产毛量比土种羊高出4.5倍。
1968年,紫泥泉“军垦细毛羊”在北京农展馆展出,国内外为之轰动。中国宣布从此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细毛羊优良品种。
讨教“秘诀”,刘守仁笑着说:“头两个阶段,我是边杂交,边横交固定,同时进行,以前没人这么搞过。我边试边干。当时国家纺织业急需好羊毛,哪里能等几十年。”
这个“秘诀”,后来被他发展为蜚声业界的“血亲级进育种方法”。
时隔多年,其间艰苦,他记忆犹新。“没有实验室,墨水瓶当试管,铁皮、竹片当试验工具,放大镜当显微镜,镊子当计数器”,“瞪大眼睛数一平方厘米有多少羊毛,一数就是三四个小时,双眼酸痛直流泪”。
军垦细毛羊培育成功后,他没有沉浸在喜悦中。
“羊毛拿到上海几家大型毛纺织厂试纺表明,它的长度、细度都不如澳毛,不能纺高档毛料。”
这使他感到十分内疚和震惊。他憋了一口气,下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把“澳洲美利奴羊毛披到军垦细毛羊的身上”。
从1972年开始,他用美利奴种公羊与军垦细毛羊进行杂交,经过9个春夏秋冬反复试验,筛选繁育,成功培育出和澳大利亚美利奴羊相媲美的“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这标志着我国细毛羊培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细毛羊品种资源方面不再受制于人。
“军垦细毛羊”让“紫泥泉种羊场”名声远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外专家络绎不绝跑来“取经”,连“美利奴羊祖师爷”澳大利亚的专家也万里迢迢来了。
“他们看了我的羊,都服气的呀。”刘守仁说。
其间,他大胆采用系祖建系法,实行封闭育种,抓住优势个体确定系祖,采取近交,迅速增加畜群亲缘系数,使群体遗传性在杂交阶段稳定下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血亲级进育种方法”。
“最大优点是挑选最优秀的种公羊,与母羊进行杂交产生一代羊,挑选出表型最好的一代母羊再与其他祖代优秀种公羊进行杂交产生二代,对二代进行强选择,增加淘汰率,挑选最好的后代母羊与祖代种公羊进行级进杂交产生三代。三代已含有体型一致的优秀种公羊的87.5%血液,此时就可以将三代进行封群繁育。还可以进行第四轮杂交,使四代达到祖代的血液93.75%。此时可将四代进行封群繁育。”他的弟子、研究员甘尚权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