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邓迎香说,扩宽隧道,通畅连接山外世界,是全村人的心愿。
她文化水平有限,却咬定大山不放松,带领村民在深山之中凿出一条出路。在她的带领下,麻怀村群众不等不靠不要,自觉行动寻求新的发展路子,谱写了极贫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动人故事。
从今天起,本报连续推出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委会主任邓迎香先进事迹的报道,敬请关注。
新春佳节,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崭新的水泥路上车来车往。有村里人家新添置的轿车,有驮着媳妇和礼物拜年的摩托车,也有从城里来访的出租车。
全长216米的麻怀隧道,一头是世外桃源般的麻怀村,一头是车流熙攘的册山公路,以及由此连接的外部世界。走隧道穿过大山进出往来,极为便利。
和所有的农村人一样,邓迎香热情厚道,遇到往来的车辆总要招呼一番,顺便嘱咐一句“注意安全”。
痛苦的记忆
以前的麻怀村,可没有这样的热闹景象。
1990年,邓迎香带着自己的爱情,嫁进了麻怀村。当时的麻怀村被大山阻隔,进出只有翻越大山,生产生活物资拉不进来,农产品运不出去,成为与世隔绝的世界,被认为是“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区域”。村民们回忆说,大清早采摘好新鲜蔬菜,马不停蹄地送往乡镇的集市,人汗流浃背,菜却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干瘪货色。由于山道艰险,时常发生人畜摔伤的事。“真的是太艰苦了,吃够了交通不便的亏。”说起往事种种,村民曹响国感慨不已。
邓迎香记得很清楚,结婚那天她骑在马背上进村。新郎袁端林牵着马,爬一山下一坡,硬生生走了两个多小时。更为痛苦的事发生在1995年,邓迎香的第一个孩子病重。孩子送到村口,没有等得及翻山越岭,就夭折在送往医院的途中。
接下来的几年,为了增加家里的经济收入,邓迎香几次外出打工。每次路途劳顿,邓迎香总在想,要是能修条公路直接通到家门口,那该多好啊。
邓迎香的痛和盼,也是所有麻怀村人的痛和盼。
第一次凿洞
1999年农村电网改造,巨大的电线杆运不进村,而多个沿山修路的方案也由于投资巨大被逐一否决。一次实地踩点中,村民们意外发现“广山坡”半山腰上有一个40多米长的溶洞,溶洞北端刚好连接着麻怀村。受到外出打工所见的高速公路隧道启发,时任村主任李德龙率先提出了挖隧道的设想,村民纷纷响应。
说干就干!村民大会商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麻怀、屯上等组修明路联通隧道,另一路由翁井组27户村民挖通隧道。村干部发动村民集资1500多元买来挖隧道用的大锤、锄头和蜡烛、煤油等用具。伴随着冬月初八的一声炮响,麻怀人开始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凿洞修路征程。
翁井组27户村民分成3班,每班9户,三班倒不分昼夜轮流凿洞。由于缺乏技术手段,无法准确掌握掘进方向,村民们就想出了最简单的方法:两头同时施工,用放炮的声音来“听音取向”。由于隧道狭窄,施工的村民只能紧挨着匍匐进洞,用钢钎、铁锤一点点掘土刨石,再用双手接力将泥石一捧一捧传递出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到2003年底,通过麻怀村民连续奋战,隧道已经能容纳摩托车和马车勉强通过,小件的物资可以通过隧道进出村子。山里的麻怀第一次与外界连了起来,村民们欢呼庆祝。
狭窄的隧道深刻地改变了麻怀村人们的生活。
今年21岁的曹太敏现在在遵义师范学院学习。小时候,她的上学历程分为两段。前一段是四年级以前,由于大山阻隔,她每天要走两三个小时山路上学。起早贪黑路途劳累,上课常常打瞌睡,中午也要饿肚子,成绩一直不理想。后一段是麻怀隧道贯通之后,她得以转学到离家更近的东跃小学。从家里通过麻怀隧道到学校只要30分钟,中午终于能回家吃饭了。
2010年,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到现在,麻怀村已经出了15名大学生。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条路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2004年前后,麻怀村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外出打工潮流。
那个时候,麻怀隧道还是一个黑黢黢的山洞,路面崎岖泥泞,洞顶上常常往下掉石块。年龄稍小的孩子,要结队才敢通过。由于资金严重不足,隧道拓宽的工作被搁置下来了。
第二次凿洞
2006年,丈夫袁端林因为煤矿事故去世,邓迎香不再外出打工,专心在家照顾两个孩子。
嫁到麻怀村十多年,村里的交通之苦深深地烙印在邓迎香的心里。有一句话邓迎香记得最深刻——“要致富先修路”,只有把路修好了,村子的发展才有希望。
2010年,村里争取到3万元隧道扩建资金,但大家担心资金太少而负债,不敢轻易动工。此时,已经与李德龙重组家庭的邓迎香站了出来,她建议隧道多打一点算一点,“三万块就三万块,打了再说。”见没人响应,她二话不说,独自扛起大锤锄头进山,只身凿洞。
由于停工多年,洞口长满了野草,第一步要先清理出洞口才能正式开始凿洞。势单力薄,邓迎香只能一把一把割草,一锄一锄挖土,所有的事情都全靠一双手。白天,邓迎香和丈夫李德龙一起凿洞,晚上拖着一身泥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从亲戚朋友和党员开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每每想起路不通带来的种种苦楚,邓迎香就铁了一条心,“人多就打快一点,人少就打慢一点,死也要把路修好!”
“她就是这么一个人,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时任麻怀村驻村干部的金玉祥后来全程参与了麻怀隧道的扩建工程。在他的印象里,邓迎香就是凭着一股子“牛劲”干了一件“不可能干成的事”。
就这样,在邓迎香独自坚持了一个星期之后,人们被她的执着感动了。翁井组27户村民全部复工,麻怀村其他小组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到拓洞的队伍中来。村民们被分成放炮组和运砂组,放炮组负责在前边放炮、排除安全隐患,运砂组再进洞运砂。
期间,邓迎香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物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成为凿洞开路的带头人。
为了解决挖隧道的资金问题,邓迎香决定到县里去找相关部门帮助。了解到她的感人事迹后,罗甸县和原董架乡党委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捐款捐物。通过邓迎香的努力,麻怀村共得到县直各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家乡亲人的资金支持7万多元、水泥物资80余吨。有了村民的广泛参与、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和社会的支持,邓迎香更积极了,家里的事管得井井有条,修路的事忙得有条不紊。
2011年8月中旬,长216米、高5至8米、宽3.5至5米的麻怀隧道建成通车,并举行了通车典礼。
麻怀隧道的贯通拉近了村子和外界的距离,从此进出麻怀村翻山越岭的艰险成为了历史。
2012年,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支持下,邓迎香带领全村群众经过一个多月努力,将册山公路连接麻怀村委的山路全部硬化成水泥路。
2013年10月,邓迎香荣获全国第四届消除贫困感动奖; 2014年3月,邓迎香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奖章标兵。
2014年,县交通运输局再次对麻怀隧道进行整修加固,安装了电灯。2015年12月,罗甸县交通运输局又投资250万元对麻怀村3.6公里通村公路进行改造升级,全部硬化为4.5米水泥路。目前,已经完成1.2公里,全部工程预计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
采访手记:
平心而论,麻怀村的变化实非邓迎香一人之功。艰苦卓绝的修路历程和自觉主动的求变之路背后,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群众的力量,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但应当清楚地认识到,邓迎香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带头人作用,精神可嘉,功不可没。
正如罗甸县委书记杨朝伟所说:在我们努力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过程中,尤其需要邓迎香那种“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向我们传递了力量:有困难不可怕,只要立定愚公志,踏实苦干、真干实干,就一定能挖断穷根,移去穷山。陈毓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