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书籍装帧师量体“裁衣”传递纸书之美
杨玉国在制作普通精装书的锁线工序。本报记者 陈雪柠
一本好书不只是文字在讲故事。纸张的凹凸起伏、色彩的千变万化、装订的精巧韵味,都会平添阅读的魅力。
从热闹喧嚣的南锣鼓巷主街向西拐进福祥胡同,在一家名叫“敬人纸语”的工作坊里,杨玉国每天跟纸张打交道,为个性化定制的图书量体裁衣,把顾客对书籍装帧的创意变为现实。“做书不能有套路,不能求花哨,每一本书都该拥有自己生命的温度。”这是他这些年安安静静做书的感悟。
性子倔
只要有想法一定能实现
青砖掩映下,两扇狭长的玻璃门里透出暖黄色的柔光。拂门而进,一条15米长的纸墙,展示了上百种款式和颜色,参观的游客不自觉地降低了说话的声音,只留下翻阅纸张的沙沙声。
展厅的长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单,精致妥帖,让人不忍释卷。“平时大家光顾着点菜,其实很多菜单的设计都独具匠心,这就是装帧艺术。”杨玉国娓娓道来。
顾客做书的理由千差万别,各有各的故事。去年春天,一位饭店的大厨联系上他,说写了好多想对师傅说的话,要出一本书。“见面时她的话不多,说师傅教她做菜、做事、做人,十年了,师傅如父。对书的要求她只有六个字:新颖,简洁,舒服。”
厚厚的250页书稿,杨玉国从头到尾翻阅了一遍,深受感动。思虑再三,他选用了以往少用的羊毛纸,纸质柔软、颜色柔和,触感很舒服,有一种平实敦厚的美。书的封面也没有繁复的纹样,而是用简单的烫黑工艺印上了书名,别具典雅韵味。
“只要你有想法,我就能帮你实现。”别看杨玉国说话声音不高,与人沟通慢条斯理,但做起书来,性子颇有几分倔强。
有一次,一位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来买纸,准备制作自己的毕业作品。“他需要六七种材料,其中至少三种都是新兴材料。”杨玉国回忆,那位学生找过很多家工厂,但对方一听需求,都直截了当说“做不了”。“别人不做我来做!”虽然成本高又费时间,可看着学生焦急又期待的样子,杨玉国还是二话不说就接了单。
做一本书,往往要花十几天的工夫,不少同行都觉得不划算,但杨玉国的想法却很简单:“这些定制书,都饱含设计者的丰富情感,实在不忍心拒绝。”
手艺精
一刀裁下去准是3毫米
别看杨玉国只有38岁,他入行已有17年了。
从湖南来到北京,又来到这间并不算大的工作坊,杨玉国觉得,这是阴差阳错的缘分。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印刷厂的装帧主管。后来,他在不同的印刷厂学艺,最后当上了印刷厂长,管理着100多人,算是小有所成。2012年,敬人纸语工作坊开设了一个书籍装帧班,学的是法式精装书,杨玉国报名来学,一下就唤起了最初对书籍装帧的热爱。
“工厂千篇一律,没什么创造性,管人事也让我很头疼。”杨玉国说,自己最喜欢的还是一个人静静做书的感觉。虽然薪酬待遇差别很大,杨玉国还是辞了职,成了工作坊的一名书籍装帧师。
多年的从业经历让杨玉国手里的活儿细腻精致,有时甚至不用尺子就能完成裁剪。有次一位学生在工作坊做书,一页纸多了3毫米,杨玉国手起刀落裁掉一条,说“好了”。学生不信,拿起尺子一量,还真是一点儿不差,正好3毫米。
“神了!人家是一把抓,您是一刀裁。”学生又佩服又感慨,这就是匠人的功底,也是纸艺的吸引力。
杨玉鹏:每一次弯腰都用心去做 | 2014-03-27 |
回族妇女杨玉英:16年“拉扯”大脑瘫汉族... | 2014-03-27 |
王仲莲:九旬母亲照顾六旬“无脚女儿”60... | 2014-03-27 |
九旬母亲王仲莲:女儿双腿截肢不能言语 细... | 2014-03-27 |
“无腿女儿”获万元救助款 | 2014-03-27 |
唐嘉阳:每月资助1000元 千里赴鄂与蜗... | 2014-03-27 |
杨玉华:28年风雨村医路 | 2014-03-27 |
震后截瘫夫妇:敞敞亮亮地过日子(图) | 2014-03-27 |
杨玉东:一个无线网络的“装修工”(图) | 2014-03-27 |
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 2014-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