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
//www.workercn.cn2017-07-2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155 钱海军

  155 钱海军

  钱海军,男,汉族,1970年2月生,中共党员,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客服中心社区经理。

  1999年5月开始,钱海军坚持用一技之长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电力维修服务18年,服务用户达1万多人次,结对帮助100多位空巢、孤寡老人,每周上门服务20多次,被居民亲切地称为“万能电工”“电力110”。

  1999年5月,社区文书找到钱海军,问他是否愿意当社区志愿者,免费帮居民排除电力故障。钱海军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从此一做就是18年。为更好地服务社区的老年人,他还自学电磁炉、洗衣机等常用家电维修。“用电有困难,请找钱海军”,是居民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也成为钱海军的服务品牌。居民家中碰到电力故障,只要打电话找钱师傅,保证“马上到、马上修、马上好”。有时候,钱海军一天能接到20多个电话,还经常占用节假日,但无论多繁忙、多麻烦,他从不抱怨、从不嫌烦,因为这早已经成为他的日常习惯和生活乐趣。

  钱海军在为一些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提供电力维修服务的同时,还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关爱。2008年,他在给一位老人修电磁炉的时候,看到他年过七旬还要照顾40多岁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就把老人当作重点服务对象。此后,他定期帮老人检查家里的电器、线路,陪老人话家常。逢年过节,钱海军还和妻子买上衣物去看望老人。对于钱海军的付出,老人觉得过意不去,一再感谢他。钱海军却说:“我就是您的儿子,这是我的分内事。”一位80多岁的老人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钱海军在2010年上门帮她修过一次台灯后,就经常去看望她,帮忙买米买油,做些体力活。为更好地帮助孤困老人,他做了500张名片,利用在社区排查电力隐患、提供维修服务的机会,把名片送到老人们手中。

  钱海军所在公司为更好地发挥他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他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服务班、共产党员服务队、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志愿者开展“千户万灯”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此外,他还带动妻子和女儿加入助人为乐的队伍中,一家人先后捐助22名贫困学子。

  钱海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等称号。

  156 倪华成

  156 倪华成

  倪华成,男,汉族,1957年12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波塘镇杨亦小学退休教师。

  1977年9月,倪华成高中毕业回家乡当老师。从此,他当起“义务撑排工”,每天往来120米宽的河面接送孩子,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40年来,倪华成既是课堂上手执教鞭的“指路人”,又是课堂外护送学生的“摆渡者”。

  杨亦村滩急组共有20多户80余人,黄华河蜿蜒绕过村前,河对岸是全村唯一的教学点杨亦小学。因沿河十多里都没有建桥,孩子们每天只能心惊胆战地撑竹排过河上学。到校报到当天,倪华成在渡口候渡,看见一个撑竹排的学生因竹篙掉进水里吓得惊慌失措,竹排在河面摇摇晃晃,十分危险。他连忙跳下水,游到竹排边,好不容易才把孩子和竹排安全地推靠了岸。从此,倪华成每天都早早起床,在黄华河渡口等候孩子们,撑竹排分批护送他们过河。下午放学时,他又分批护送孩子们过河回家。为了学生的安全,倪华成利用晚上的时间,挨家挨户动员学生家长购买救生衣,每天让学生穿着救生衣乘排过河。如果遇上洪水,竹排无法安全撑过河时,倪华成就请来机帆船载学生安全过河。

  1998年,倪华成调到附近古冻小学工作。但是,村民们强烈恳求倪华成回到杨亦小学教书。3天后,他又回到杨亦小学,再度撑起他的竹排,日复一日地护送孩子过河。倪华成护送学生过河最多时有14人,最少时仅有1人。不管人多人少,他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每一次船靠岸,倪华成都会扶着孩子们走上高低不平的河岸;遇到年幼的学生,他还抱着上岸。40年来,倪华成撑排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是村里公认最出色的撑排师傅。自从倪华成护送孩子过河上学后,滩急组每年入学率都达100%,一批批学生小学毕业顺利升入初中、高中。如今,滩急组已先后走出10名大中专生。2017年3月,倪华成退休了。本该安度晚年的他,难以割舍那一把撑船的竹竿,决心做一名“老船长”,继续护送孩子们安全上学、回家。

  倪华成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157 高思杰

  157 高思杰

  高思杰,男,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阜阳广播电视台外宣科科长。

  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高思杰以一位新闻人的博大情怀,把对故乡土地的情、对父老乡亲的爱,化作一组组精彩镜头、一行行滚烫文字,坚持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多次向孤寡老人、艾滋孤儿、贫困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捐助。在不幸痛失爱女之时,他无偿捐献女儿器官,并在志愿捐献器官登记表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让大爱在奉献中传递。

  高思杰出生于阜南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7年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以来,坚持为艾滋病孤儿捐款,为白血病孩子募捐,为弃婴找寻更好出路,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10多年前,颍州区文峰办事处马姓居民的女儿、儿子相继患上罕见的肝病,在妻子尝试割肝救子之后,儿子的病情得到控制,但家中也从此债台高筑。高思杰得知情况后,在联系社会救助的同时,第一时间动员多位同行集中报道,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一家人渡过了难关。2009年,高思杰荣获首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称号,随后就将5000元奖金全部捐献给阜阳特教学校。恰在这时,母亲被查出患有三期直肠癌,他正在筹钱为母亲做手术。高思杰说母亲的事儿我会想办法,那些可怜的孩子也要帮,这笔钱多少能为他们做些事情。2014年12月,脑干肿瘤、丘脑肿瘤等字样先后出现在女儿的病历上,他辗转上海、北京四处求医,最终也未能挽回女儿的生命。女儿去世后,他和爱人强忍悲痛,决定遵从女儿遗愿,于2015年2月无偿捐献女儿的肾脏、肝脏、眼角膜,成功救治4名重症患者。2015年4月,他来到阜阳市红十字会,在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上签下自己名字,用无声大爱点亮他人的生命之灯。

  高思杰帮助他人从不犹豫,干起工作风风火火,在岗位上创出优秀业绩,每年在中央、省市电视台发稿600多篇。由于长期的奔波劳累,高思杰患上双腿严重静脉曲张、慢性胃炎、心绞痛等疾病,但一刻也没有停止工作。成名之后,不少外地媒体开出高额薪资、优越条件,希望可以聘用他,都被一一拒绝,他希望把更多的光和热奉献给深爱的家乡土地和父老乡亲。

  高思杰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58 郭小平

  158 郭小平

  郭小平,男,汉族,1963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

  多年来,郭小平心怀大爱,专注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竭尽所能免费救助病患。他成立专门收治艾滋病儿童的“红丝带学校”,无偿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3名艾滋病患儿。

  2004年,临汾传染病医院收治几名艾滋病患儿。为让这些孩子在接受治疗同时,也能得到受教育机会,时任该院院长的郭小平在病区成立爱心小课堂,组织医护人员轮流上课,教孩子们读书、写字。随着住院艾滋病感染儿童增多,他又多方筹资,费尽周折,成立了专门为这些艾滋病患儿开设的红丝带学校,并担任校长。2011年,红丝带学校经批准正式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行列。

  2015年,郭小平辞去医院院长职务,只担任红丝带学校校长。“医院不缺院长,但孩子们缺我这样一个校长。”正如郭小平所言,这些因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孩子们需要他、依赖他。33个孩子就是33份牵挂,每个孩子的身世、生日、性格习性,郭小平都了然于心。在红丝带学校,孩子们亲切地叫他郭伯伯。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的涛涛,在参加高考前夕,画了一幅郭小平的肖像,写上“郭伯伯,我们永远在一起”送给他。这份珍贵的礼物,被郭小平装裱好挂在办公室里。

  郭小平还不遗余力宣传防艾工作,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儿。“艾滋病从全民防治到全民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郭小平深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微薄,就带着孩子们一次次走出去,参加各种防艾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社会的爱心,也让外界更多了解艾滋病和这些孩子们。郭小平用爱呵护着艾滋病患儿,也教孩子懂得感恩和付出,传递爱心和善意。2012年,他发起“爱心传递”闲置衣物捐助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包裹纷至沓来。一时间,红丝带学校成为一个爱心集散地。从衣物选择、清洗、消毒、整理、包装到最后发送,郭小平让学校的孩子们参与其中,传递爱心、体会快乐。

  郭小平荣获“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等称号。

  159 唐才英

  159 唐才英

  唐才英,女,汉族,1936年1月生,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人民医院退休职工。

  30多年来,唐才英不离不弃、无私付出,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抚养10名无血缘、无亲缘的弃婴长大成人、读书成才,以实际行动谱写一曲大爱之歌,被人们称为“爱心妈妈”。

  提起收养的第一个孩子,唐才英至今还记忆犹新。1982年3月10日,唐才英在菜地种菜回家,发现被遗弃在铁路旁、冻得瑟瑟发抖的芳芳。尽管她知道自己有5个孩子,最小的才11岁,家里再多一个孩子生活会更清苦。但为救孩子,她毫不迟疑地把芳芳抱回家。为了让孩子有个合法身份,唐才英抱着芳芳来到民政、公安、计生等部门,为芳芳上了户口。由于没有奶水喂养,全靠喝奶粉,每月光奶粉钱就要花去16元,那时唐才英月工资仅30元,生活的担子更重了。但为了孩子,她不但尽心尽力做好在医院的本职工作,下班后又到医院后勤部门帮忙洗衣服、被子等,甚至还在家里后院养了七八头猪,尽量多赚点钱,让孩子吃得好点。

  1997年,她收养了3个弃婴,其中一对还是双胞胎兄弟。她总是那个理由:丢掉的孩子也是一条命。3个孩子不会吃饭,唐才英就小心翼翼地喂,常常忙得自己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担心3个孩子从床上掉下来,她就加高了床沿,轮番搂着睡,让孩子感受着母亲的呵护。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要吃饭读书,这个大家庭的生活也越来越拮据。唐才英时常在工作之余外出捡些垃圾废品填补家用,宁肯自己少吃点少穿点,也决不苦了这些孩子。她常说:“再苦再累,也要供他们读书。”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关心孩子不仅要让他们吃饱穿暖,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和爱好,她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和培养。她鼓励他们读书,教他们学做家务,学做好人,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习惯和能力。现在,收养的10个孩子中,与她生活在一起的仍有5人,一家人其乐融融。

  唐才英荣登“中国好人榜”。

  160 唐革军

  160 唐革军

  唐革军,女,汉族,1950年10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南门街道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

  17年来,唐革军凭着一副热心肠,慷慨解囊做公益,累计花费30多万元;自掏腰包举办12届冬(夏)令营活动,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唐奶奶;十多年悉心照料孤寡老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000年,退休后的唐革军被南门街道关工委聘用为常务副主任。此后,再次“上岗”的唐革军,热情投入工作岗位,热心开展公益事业,个人先后出资30多万元用于举办各种公益活动、资助帮扶别人。

  到广场锻炼身体时,唐革军发现广场上很多设施、雕塑都有破损,很不美观。她就把来广场锻炼身体的人组织起来,成立志愿者团队,每天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义务宣传保护环境,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她出资10余万元,组建南门街道丰乐社区圆梦艺术团,成立起夕阳红文明交通宣传队、学雷锋爱心团队、太极拳队、健身操队等18支队伍,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和文化体育活动。

  每年寒暑假时,唐革军看到很多孩子整日在广场、小区里玩耍,没人照看。她就自掏腰包数万元,购买学习用品,联系场地、请老师,个人出资举办“南门我最棒”夏令营和“学习雷锋点亮人生”冬令营,教授孩子们编织、剪纸、绘画、根雕等课程,请来雷锋战友讲述雷锋的故事。至今,冬(夏)令营成功举办12届,已成为深受辽阳市小学生喜爱的品牌活动。

  唐革军天生一副热心肠,看到困难群众就想帮一把。她十多年如一日,像女儿孝敬母亲一样,照顾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宋阿姨,生病时寻医问药,换季时准备衣服,平日里帮着干家务活、交水电费,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她叫宋阿姨“老娘”,宋阿姨视她为“贴心小棉袄”。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在外人看来就像一对母女。

  唐革军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161 黄永腾

  161 黄永腾

  黄永腾,男,壮族,1939年8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少先队总顾问。

  黄永腾扎根祖国边疆,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教育事业。在岗时,自费为孩子们购买图书等学习活动资料;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少先队活动、关爱未成年人成长,赢得社会肯定和群众尊敬。

  黄永腾先后设计少先队活动方案600多个,退休后实施的达400多个,获奖86个。他根据城镇学生的特点,设计的“解除烦恼,快乐成长”活动,在实施的10多年间有数万人次参与。每学期他都志愿与10多个“后进生”结成“解烦手拉手”对子,进行跟踪帮助,大家称他为“快乐朋友”。防城区现已有30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解烦恼”心理咨询活动,受益学生累计达两万多人次,“解烦恼”活动受到学生欢迎、家长称赞和社会认可。

  黄永腾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小学任教。从教几十年来,先后自费购买用于少先队活动的音像资料上千盘,还购买了8000多册图书供孩子们阅读。退休后仍然念念不忘边境的孩子,他先后100多次义务到边境40多所学校调研,和师生一起研究制定主题教育方案300多个。在志愿指导防城区滩散小学“护界碑小队”的16年间,带动了边境25所学校近千名学生参与“护界碑”。2001年,他策划的“跟随边防军叔叔护界碑”活动获全国少工委优秀课题一等奖。

  因超负荷工作,黄永腾患上了细胞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先后动过4次手术,做过放疗、化疗。黄永腾在与病魔做斗争时仍坚持工作,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近30年来,他每年10多次深入边境基层学校,开展少先队辅导员的传帮带工作,并受邀到南宁、北海等地讲课培训累计达780多场次,把全部爱心、精力和智慧奉献给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黄永腾荣获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

  162 寇立国

  162 寇立国

  寇立国,男,汉族,1980年7月生,立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寇立国自幼家境贫寒,十几岁即辍学外出打工,经过自身努力拼搏,创立立国集团。成功后,他不忘回报社会和家乡,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先后为家乡建学校修村路,成立“龙商立国慈善基金”,与多所高等学府对接资助困难学子,多次为灾区群众捐资捐物,用一颗感恩的心帮助别人,回馈社会。

  几年前,寇立国发现家乡的小学条件与城里的学校有很大差距,决心要为家乡建一所现代化小学。2010年,寇立国捐资390万元建设尚家立国希望小学,亲自到场监工。建成后又捐助100多万为学校购置教学器材、图书、电脑等,现在小学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2012年9月,为方便村民出行,他为肇东市尚家镇尚家村捐款120万元修建柏油路。

  2011年3月,寇立国捐资210万元成立龙商立国慈善基金,专项用于资助家乡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却交不起学费的“龙江”学生。2013年和2014年,他分别与中国政法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十年捐助框架协议,第一年首批100万捐助款已经捐出。他向黑龙江省慈善总会捐赠100万元用于资助哈尔滨工程大学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2017年3月,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100万元,设立“立国集团奖助学金”,用于每年奖励及资助20名优秀贫苦学生。

  为了支持检察教育事业,寇立国为中国检察官教育基金捐资360万元;为帮助解决西南地区饮水问题,他通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向昆明市妇联捐建150口“母亲水窖”;听到有“母亲健康快车”这个公益项目,他毫不犹豫地向黑龙江省10个贫困县捐赠10辆救护车等等。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都有他公益奉献的身影,寇立国的慈善之路越走越宽。

  寇立国荣获“感动龙江”2014年度十大人物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63 韩凯

  163 韩凯

  韩凯,男,汉族,1956年2月生,浙江省杭州市“微笑行动”慈善医院医生。

  韩凯在唇腭裂慈善事业中执着坚守近30年,成立了“零收费”的慈善医院——杭州“微笑行动”慈善医院,并发起微笑行动专项基金,带领团队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为45个民族的3万余名贫困唇腭裂患儿提供免费医疗救治,仅他一人就治愈多达5000余名患儿,为患儿们带去了微笑、尊严和梦想。

  韩凯说:“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拥有微笑的权利和生命的尊严。”上世纪90年代初,韩凯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先进的医疗研究环境,在杭州率先发起中国“微笑行动”,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微笑传递“长征路”。微笑传递之路曲折坎坷,韩凯丝毫没有动摇,不断积极争取,并且做好一切准备,包括技术设备引进、洽谈合作项目、交流计划、人员邀请、活动宣传、患者筛选等工作。1991年5月,韩凯终于成功邀请首批美国专家来到中国进行义诊,并第一次在杭州整形医院开展了慈善医疗救助活动。首批报名的患者多达300余位,160名唇腭裂患儿得到治愈,获得了社会的点赞好评。

  “微笑行动”发起以来,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难题是没有固定场所,这让很多孩子在救助的路上不得不选择中途放弃。韩凯克服重重困难,在杭州发起并成立了专门为唇腭裂患儿提供免费矫正手术和治疗的“微笑行动”慈善医院。每年医院依靠社会募捐可进行2500—3000例免费手术,患儿们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下得到救助,还能获得长期的跟踪治疗,这对于“微笑行动”来说是一个长足的进步。

  如今,全国已有200余所唇腭裂慈善医院,遍布23个省(自治区)的65个县市区,治愈患儿30077个,拥有168支志愿医疗团队、2万余名社会及专业志愿者,开展大型慈善活动165次,“中国微笑行动”不断发展壮大。一项工作干一天容易,长期坚持则难能可贵。近三十载,一万零九百多个日日夜夜,韩凯把他有限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唇腭裂慈善公益事业,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慈善公益彰显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韩凯荣获“最美杭州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64 景在平

  164 景在平

  景在平,男,汉族,1955年11月生,中共党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景在平从医40余载,医者仁心、心系苍生、扶危助困,利用业余时间潜心书画创作,通过义卖筹集善款,免费为困难患者手术。迄今已举办22场爱心书画展,筹集600多万元爱心善款,成功为20位患者实施了免费心脏主动脉瓣膜微创手术。他以一腔大爱谱写了“中国好医生”助人为乐的人生传奇。

  1980年,景在平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毕业,分配到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并立志提高血管疾病的诊治效果。1989年,他牵头创建血管外科,通过贷款62万元引进国内首台血管镜等设备,开展了一系列开拓性研究,迈出了我国微创腔内血管外科历史性的第一步,成为我国腔内血管外科的奠基人。2017年1月,景在平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景在平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始终牢记“医德为首,行医为人”。一位下岗工人患有巨大胸主动脉夹层,曾因三次动脉破裂差点丢命。得知他的情况后,景在平一边精心实施手术,一边通过募款解决手术费用。面对一位前来求救的困难打工者,景在平毫不犹豫地说:“费用你别着急,先把病治好!”类似的患者还很多。因此在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有‘景’教授‘在’,患者就‘平’安!”。

  2011年初,家住上海市奉贤区患有严重心脏主动脉瓣狭窄症的老冯慕名找到景在平。面对普通家庭无法承受的巨大经济负担,如何才能帮助患者重拾生活的希望?景在平反复思量,打起了自己书画专长的主意。景教授从小兴趣广泛,自幼喜爱诗书画,岁月荏苒,他笔下的水墨山水画以及书法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颇具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景在平毅然决定,通过义卖自己创作的书画筹集善款来帮助病人。由此,白天无影灯下拯救患者生命,夜晚伏案泼墨挥毫。2011年5月,他亲自主刀免费为老冯成功完成了第一例球扩式心脏主动脉瓣腔内微创置换术。近年来,通过书画义卖募集善款,他成功为20位患者免费实施微创手术。这些爱心手术不仅包含着景在平在医学领域内的创新与探索,更包含他对贫困患者的一份仁爱之心。

  景在平荣获“感动上海”2014年度十大人物、上海市拥政爱民先进个人等称号。

  165 曾美华

  165 曾美华

  曾美华,女,汉族,1943年3月生,民进会员,重庆市江北区蜀都中学退休教师。

  曾美华退休后的11年里,坚持帮教失足少年,每月前往未管所、看守所或派出所,把温暖带给他们。她写下23万字的《与失足少年零距离》,成为家庭教育的活教材。她带动150名志愿者,让240余名失足少年重获新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曾妈妈”。

  2006年,重庆市未管所向全社会征集失足少年的“爱心家人”,退休老师曾美华获悉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因为,在她心里一直有个心结,她的一个学生由于缺失家庭温暖,最终因盗窃入狱。虽然她也曾苦心劝导,但未能阻止孩子误入歧途。

  曾美华第一个帮教对象是一名入监6年的女孩。因为一直没有人来看望安抚她,女孩表现得既冷漠又消极。曾美华决定用行动感化她心中的坚冰,无论晴天下雨,坚持每月探视,写信抚慰心灵,并与她的亲人们联系,和他们一起帮教,还自掏腰包鼓励她参加自考。通过长达8年的帮教,女孩对未来重燃希望,只读到初一的她8年连续自考11科,获得多次减刑,提前出狱。如今,女孩已找到工作,并组建起自己的幸福家庭。在给曾美华的信中,她写道:“那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从此自己不再孤独。曾妈妈,谢谢您给我带来一片阳光。”

  从开始当“爱心家人”的第一天起,曾美华就将帮扶故事、心得体会等内容写成手记。2007年,为了采写手记,64岁的她开始学习拼音、电脑、写作。2011年,曾美华呕心沥血完成23万字的《与失足少年零距离》手记,记录了20多个失足少年的故事,还收录了孩子们的日记、给她写的信,成为家庭教育的“活教材”。

  2012年,曾美华创立“曾妈妈爱心工作室”。为带领“爱心家人”更好地开展工作,70多岁高龄的她主动申请到高校学习心理学,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学习至11点。她还定期开展座谈会总结经验,采用“老带新”等方式帮助大家共同提高。如今,“爱心家人”队伍日益壮大,有150余名志愿者加入到“曾妈妈爱心工作室”,先后帮教240名失足少年走向新生。

  曾美华荣获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重庆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166 游文晃

  166 游文晃

  游文晃,男,汉族,1955年12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祥店社区居民。

  22年前,游文晃投身公益事业,从此无怨无悔,即使身患重病,仍不忘贫困孤儿。他先后资助上百位贫困学生,救助数十名残疾孤儿、孤寡老人和重病患者,累计捐助300多万元。

  在家人支持下,游文晃把大部分工资、工伤伤残退养金和收入节省下来,并变卖了自家店面,全部用于救助贫困孩子。他资助的孩子遍及厦门、莆田等10多个城市,每年春节或寒暑假,都会去看望这些孩子,或者把他们接到厦门做客。在他资助的孩子里,已经有43人大学毕业,还有31人正在读大学。一位受助学生深情回忆道:“那时候,因贫困导致重度营养不良的我频频生病,就在我快要彻底绝望的时候,是游爸爸给了我学费和每个月的生活费,让我的学习和生活有了保障,使我顺利完成护校三年、医科专科大学三年学业。游爸爸像慈祥的父亲一样关爱着我,我会永远铭记游爸爸这份无私的爱。”

  2013年7月,游文晃突发心梗。在重症抢救室,游文晃仍然牵挂那些孩子们,他嘱咐家人:“如果我走了,辛苦你们继续帮助这些孩子”。他的心脏植入4个支架,每天服用10多种药,但他从未停止过对贫困孩子的资助,他说:“是意志和孩子们支撑我的生命,我愿意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慈善事业。”

  平日里,游文晃总是尽己所能帮助困难群体。为了给身患白血病的孩子加油鼓劲,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从厦门赶到福州,送去救助款和他亲手画的油画。2017年春节前夕,游文晃购买900件新衣分别送到孤儿院和养老院,并和志愿者们一起包了6000个水饺,与孤儿、老人们一起欢度新年。

  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20多年来,游文晃坚持创作油画,并全部拿来义卖。一家人省吃俭用,衣服穿了10多年不舍得换,自来水尽量循环利用,出行总是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交车,尽可能地压缩家庭支出。

  游文晃荣获福建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