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下)
//www.workercn.cn2017-07-2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461 彭寿

  461 彭寿

  彭寿,男,汉族,1960年8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彭寿是我国浮法玻璃工程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光电玻璃工程的开拓者之一。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光伏玻璃和电子信息显示玻璃的重大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垄断,保障了国家光电信息产业安全,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玻璃行业的话语权。

  彭寿长期聚焦国家玻璃新材料重大战略需求。30多年来,他工作在玻璃工程技术科研、设计和产业化一线,主持承担国家“十三五”“973”“863”的15项课题研究。他带领团队首创微铁高透过率玻璃(也称光伏玻璃)成形新方法,打破国外长期垄断,让中国光伏玻璃技术和产业从无到有,并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持研发了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新方法和高效节能的新型熔窑,实现了我国浮法玻璃技术的新突破;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规模化生产,产品成功应用于中国深海探测器,为我国空间技术、深海技术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2016年,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在彭寿带领下,成功拉引0.15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创造了国内最薄浮法玻璃纪录,成为国内主流品牌手机供货商。

  坚持不懈的研究和突破,使彭寿成为享有盛誉的玻璃专家。他主持制定国家标准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7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80余篇。2012年,在荷兰举行的国际玻璃协会年会上,彭寿被推荐担任国际玻璃协会主席。第二十四届国际玻璃大会上,彭寿又被授予“国际玻璃协会主席终身成就奖”,传播了中国声音,展示了中国技术,亮出了中国品牌。

  彭寿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奖章。

  462 蒋青春

  462 蒋青春

  蒋青春,男,汉族,1959年1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法院专职审判委员会委员。

  30多年来,蒋青春坚守一线,公正司法,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身患癌症胃部全部切除,仍旧坚守岗位,参与处理各类疑难复杂案件,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1981年,蒋青春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人民法院工作。他始终牢记职责使命,秉公司法,承办过的1500多起案件,没有一件被投诉。2000年秋,两名持枪流窜犯在开鲁县三义井乡劫持一名妇女,歹徒提出要见法院院长。蒋青春主动请缨前往现场,与歹徒保持不到5米的距离对话。面对黑洞洞的枪口,他从容回答歹徒提出的法律问题,并告诫歹徒:“拒捕没有出路,释放人质,缴枪伏法才能减轻罪责。”在他的心理引导和法律政策攻势下,两名歹徒终于放下枪支,人质得以解救。2009年,法院审理一起继承纠纷案件,涉诉财产100多万元。前期,法庭多次调解均未成功,领导将工作交给了蒋青春。他多次走访当事人了解情况,沟通信息,寓教于法,最终使当事人达成了互谅协议。

  2008年8月,蒋青春被确诊为胃癌,进行了胃全部切除手术。手术后,他又6次住院化疗,3次因肠梗堵、3次因胰腺炎住院抢救,体重由82公斤降到了51公斤。尽管如此,他身体稍有好转便回到了工作岗位。有一次,在审理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中,他脸色蜡黄,倒在地上。得知缘由的当事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同事们常劝他多休息,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有病归有病,该干的工作还得干。人不能让病给吓死!”

  蒋青春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他组织制定了裁判文书评查细则、案件报告制度和案件质量评查细则,确立了一案一评、一案一卡制度,保证了案件质量,在内蒙古自治区为首创。多年来,蒋青春坚持不办关系案、不办人情案、不办金钱案,坚守一名法官的操守,受到人们的敬重和赞誉。

  蒋青春荣获全国模范法官、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十大法治人物等称号。

  463 覃立旺

  463 覃立旺

  覃立旺,男,汉族,1959年7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测漏组组长。

  覃立旺用脚步丈量25.3平方公里岑溪城区,用耳朵维护148公里供水管网,义务为用水户和兄弟单位解决供水管网疑难杂症,被称为“水管医生”。他不畏严寒酷暑,练就“准确定点,误差不超1米”的技能,因为有着过硬的技术以及一丝不苟、真诚友善的工作态度,他被群众称为“测漏神探”。

  从零开始,成为测漏领头人。岑溪市区供水管网大都老旧、年久失修,易出现漏点导致供水压力偏低,自来水只能供到二、三楼。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一直采取措施,从外地请来测漏专家诊断,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供水压力偏低的状况。2009年,公司决定成立测漏组,覃立旺主动请缨,挑起测漏组组长这个重担。“测漏”是个冷门行业,专业书籍几乎没有,覃立旺也没有受过正规培训,但他坚信“实践出真知”。在数不清的深夜里,他穿上反光衣,戴上测漏仪,拿着听漏器,时不时趴下身去,耳朵紧贴地面,寻找地底下的滴漏之声,对供水管网进行诊断。从零时到5时,一夜下来往往走不了几公里,碰到难对付的漏点,甚至一连几夜都“钉”在同一地方,找不到漏点,决不放弃。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查找疑点,排除险情。

  7年来,覃立旺徒步走遍了市区大街小巷,靠着实践基础上的摸索钻研,练就了“准确定点,误差不超1米”的本领,先后攻克了根据听漏水声音强弱判断漏水管径大小、精准定位漏点等难题,成为“测漏专家”,每年为公司挽回损失约40万元。在他的维护下,岑溪市专业供水管网漏失率从38%下降到18.5%,城区供水压力提高了2公斤。

  由于覃立旺在测漏行业的名声越来越大,当地机关单位、商家和居民一旦为漏水所苦,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会随时请他,他总是随叫随到,及时义务“出诊”。相邻的天等、钟山、昭平等县请他“出诊”,他也分文不取。为了让更多人掌握测漏技巧,2015年覃立旺创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培养了30名测漏技术员。

  覃立旺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 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464 程永林

  464 程永林

  程永林,男,汉族,1980年3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贵溪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

  程永林在与战友盘查犯罪嫌疑人时,突遭另一嫌犯驾车疯狂撞击。生死瞬间,他推开战友,自己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用热血和忠诚捍卫了人民警察的称号。

  2016年4月25日下午,程永林和同事三人前往雷溪镇执行公务,行至贵塘公路约6公里处,发现一名男子形迹可疑。就在三人车辆停靠该男子前方并下车欲进行盘问时,男子迅速把长形背包丢弃到路边水沟。三人立即上前对该男子形成围势,通过盘问,确认该男子是制售枪支嫌疑人曾某凯,便把他控制住,从丢弃的背包内查获自制“秃鹰”气枪一支。这时,一直反方向停靠在他们车辆后方20余米远的白色轿车突然发动,快速驰去。当程永林三人押着曾某凯来到车边准备离开时,白色轿车已折返方向,挤占左道疾速向他们冲来。危急关头,程永林迅速推开同事,自己却被撞飞10余米远,身受重伤、生命垂危。后经查实,肇事司机与犯罪嫌疑人是同伙,他们正在等候买家进行枪支交易。受重伤的程永林被紧急送入医院抢救,当英雄急需A型血的消息传开后,当地数百名各界人士自发献血。程永林昏迷五天五夜后醒来,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手头的案件,同事和亲友们再也忍不住泪水。程永林转院到上海进行手术,历时13小时,对全脸15处骨折部位,使用了98个钛钉进行复位。

  程永林醉心于公安刑侦工作,2004年调入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刑侦大队重案中队,工作之余自觉加强学习,业务能力很快得到提升。16年从警生涯,程永林以能办案、善办案、办大案为领导和同事所赞赏,侦办各类刑事案件近2000起、专案12起,抓捕犯罪嫌疑人800余名,被誉为“专案王子”。程永林因侦办案件能力突出,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7次。

  程永林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465 廖俊波

  465 廖俊波

  廖俊波,男,汉族,1968年8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兼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

  廖俊波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面对贫困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县,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把担当放在首位,率领全县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严谨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画卷,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廖书记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南平师专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产业园区等经济建设主战场经过磨砺,工作勤奋努力,多次对家人讲,“组织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唯有加倍努力,才能报答党的厚爱和人民的信任”。

  廖俊波对群众充满感情,始终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在群众最关切的脱贫攻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全县贫困人口减少了3万多人,脱贫率达69.1%。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短短4年,政和县山乡巨变,财政总收入、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都实现了极大的增长,一个全新的生机勃勃的政和展现在人们面前。

  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总有使不完的劲。在政和县任职期间,创造了在传统农业县建起省级工业园区的“政和速度”。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经常鼓励干部:“只要是为了发展、为了群众就大胆去干,有责任我来担。”

  廖俊波把“肝胆干事、干净做人”作为座右铭。只要“朋友关系”、不要“利益关系”,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则。他到武夷新区任职后公开表态:“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生活中,他始终廉洁自守,加班熬夜是常态,却从不给自己开小灶。他十分注重家风家教,爱人工作27年,至今仍然在教学第一线。一家人都住在普通居民楼里,家中装修简朴、陈设简单。同事朋友们都说,他浑身阳光、清澈透亮,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廖俊波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466 谭清泉

  466 谭清泉

  谭清泉,男,汉族, 1956年9月生,中共党员,某部队装备部技术处高级工程师。

  谭清泉入伍41年来,始终胸怀对党绝对忠诚的坚定信念,刻苦钻研导弹技术,关键时刻勇挑重担。2011年,他身患癌症后依然坚守战位、忘我工作,为战略导弹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1976年,谭清泉放弃当乡干部和到工农兵大学深造的机会,毅然选择从军报国,投身战略导弹事业,扎根深山一干就是41年。无论是在哪个工作岗位,平均每年160多天战斗在导弹阵地,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指挥岗位调整到技术岗位后,有人提醒他,“技术岗位发展没有指挥岗位发展路子宽!”他不为所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在他看来,只要和导弹武器在一起,把所学知识奉献给导弹事业,就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幸福。

  谭清泉把练就过硬专业技术、拥有看家本领当作职责本分。他精通某型导弹五大专业,2次被评为导弹专家,先后提出10多项技术改进方案,破解200多个技术难题,研发模拟训练装备80多(台)件,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2003年8月,他率先提出在发射阵地完成技术阵地测试训练内容,总结的方案比原设计流程减少近一半时间。2012年,旅首次组织某种危险系数极高的操作训练,他主动请缨,带领技术骨干夜以继日奋战3个多月,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谭清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经他把关的实弹发射任务,没有发生过一次差错疏漏,被誉为导弹发射场上的“装备神医”“定海神针”。

  “宁可让生命透支,也不让使命欠账”是谭清泉的座右铭。长期疲劳工作,谭清泉身体出现严重不适,几次晕倒在阵地,送医院后被确诊为肺癌,切除了最大的一叶肺。他认为,“生理上的肺切除了,精神上的肺不能再失去”。做完肺部手术后,在家休养不到4个月谭清泉就返回部队,坚持下阵地、进洞库、查装备。

  谭清泉荣获“砺剑先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

  467 薛莹

  467 薛莹

  薛莹,女,汉族,1973年8月生,中共党员,航空工业西飞国航厂铆装钳工。

  薛莹从事国际合作产品生产25年来,对工作秉持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勇于创新创造、积极主动细致,具有精湛的飞机装配技能和较强的班组管理能力。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薛莹班”,承担着波音737—700垂直尾翼可卸前缘组件的装配任务。

  工作中,薛莹坚守“让世界享受中国人的航空制造”的使命,推行“班组管理制度化、生产过程精细化、现场管理精益化、班组氛围和谐化、班组工作快乐化”班组工作法,坚持勤于学习、刻苦钻研。她带领全体组员改进操作方法、工艺流程,实行精益制造等百余项创造创新,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波音公司代表提出攻关课题,她带领攻关小组,反复拆装实验,一天在5台不同工装上抬上抬下10余次,通过40个日夜的实验,达到了用户质量要求,实现了“用一个手指的力量就能把前缘装配到垂尾上”的目标,赢得波音公司“用户满意员工证书”。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薛莹在实地调研中,细心了解劳模们的工作和未来发展需求,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更好地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她组建的西飞劳模“匠客梦工坊”,发挥劳模群体智慧,积极参与重点型号生产疑难技术问题、设备问题的解决与攻关。作为陕西军工劳模服务团团长,她组织陕西军工企业劳模先进,先后赴航天四院、陕西秦正集团等单位跨企业集智攻关,传授技能,为高新武器科研生产和军民融合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为陕西省培养了更多的技术能手和创新人才。

  作为陕西省人大代表,她设立“薛莹工作室”,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与实际调查,先后提出11项议案,其中一条建议被西安市交通运输局采纳并实施。

  薛莹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468 魏德友

  468 魏德友

  魏德友,男,汉族,1940年1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

  53年来,魏德友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为国戍边信念,与妻子一起驻守在夏季蚊虫肆虐、冬季风雪埋人的无人区,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为巡边”的生活,书写了“西陲戍边半世纪,我伴寂寞守繁华”的非凡篇章。

  1964年,魏德友和30多名战友一起,从部队转业来到161团兵二连,驻守在萨尔布拉克。这里冬季狂风肆虐,暴雪深达1米多;夏天蚊虫猖獗,当地称“十个蚊子一盘菜”。他和战友们一起屯垦戍边。那时,边境形势十分严峻,放牧巡边线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境线,退一步或进一步都关系到领土主权。他和战友们同守边牧民一道,坚持通过放牧的方式捍卫领土,与手握钢枪的外国士兵面对面也不曾后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边防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可魏德友和妻子依然坚守在空旷的草原深处。他所在的兵二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裁撤,原本可以被分到离城市更近的连队去,但他主动留下来,停薪留职义务戍守边防,放牛羊养活一家人。他总是说:“这块地方不能空着。”每到夏季,魏德友要时刻观察是否有人畜抵边,一旦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冲上去制止、劝返,解决不了的就立即与边防派出所或者边防连联系。

  2002年,魏德友夫妇退休,在山东工作的4个孩子力劝父母回乡养老,但他就是不肯,还说服老伴留在萨尔布拉克继续义务戍边。2003年,中哈两国边境界碑、围栏设立,国防公路贯通,魏德友成为兵二连唯一见证这一庄严时刻的人。那一刻,他抚摸着中国173号界碑泪流满面。50多年来,魏德友夫妇在辖区西巴里坤、萨尔布拉克、额敏河南畔,构筑了长达20公里的移动“界碑”,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不忘初心,为国戍边,是这位古稀老人一生的坚守。

  魏德友荣获时代楷模、第五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道德模范等称号。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501 于凤芝

  501 于凤芝

  于凤芝,女,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凌源市刘杖子乡郭杖子村妇联主任。

  结婚33年,于凤芝家中难事不断:公婆年迈多病、二大伯智力障碍、小姑子先天性心脏病、儿媳妇突然病危……她始终不离不弃,用柔弱肩膀为家人撑起生活绿荫,谱写一曲感人至深的家庭美德之歌。

  1984年,于凤芝嫁到这个家的时候,7口人只有她和丈夫可以正常劳动:70岁的婆婆患有心脏病,公公患有老年性气管炎,丈夫的二哥患有智力障碍,两个小姑子正在上学,其中一个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1988年,患有心脏病的小姑子病重住院。于凤芝蹲在医院陪护,像对自己的亲妹妹一样精心照料。一年后,小姑子病情恶化不幸离世,婆婆受到打击一病不起。当时只有24岁的于凤芝,就代替婆婆操持起全部家务。每天早上,她都第一个起床,悄无声息地开始忙碌。每顿饭,于凤芝都要先给公公和二哥盛好,然后再坐在炕沿上一勺一勺地喂婆婆。

  1995年,卧床5年的婆婆又检查出肝癌。住院期间,于凤芝每天陪在身边,精心照料饮食起居,让老人平静地走完人生最艰难的一段日子。1998年,公公旧病复发后迅速恶化。于凤芝知道老人放心不下智障的二哥,就拉着公公的手承诺:“爸,您放心,我一定会尽心照顾二哥!”于凤芝说到做到。每天都让二哥吃得热热乎乎,睡得暖暖和和。街坊邻居们看在眼里,都说二哥命好。

  2010年7月,于凤芝的儿媳妇突然得了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整个人都不能动弹。病人急救两个月,花了20多万元,接连收到3张病危通知书。由于始终不见好转,医生建议转院。这时候,就连儿媳妇的父亲都灰心地说:“你们已经尽力了,钱也没少花,把孩子接回家吧!”于凤芝坚决不同意:“在家不就是等死吗?孩子才二十四五岁啊!”最后她决定,把儿媳妇接回凌源市医院继续治。儿媳妇回凌源时,瘦得只剩下30公斤,躺在病床上连喘气的力气都没有。于凤芝就是不肯放弃,请医生扎针灸、做理疗,带着家人坚持给儿媳妇按摩。两个月后,儿媳妇身体竟然有了知觉。两年后,在于凤芝精心照料下,她彻底恢复健康,并且顺利生下一个男孩。

  于凤芝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502 马利军

  502 马利军

  马利军,女,壮族,1957年1月生,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姚家村村民。

  30多年里,丈夫家里多人大病缠身,马利军倾力照顾残疾大伯、患癌婆婆,温情扶持落魄的丈夫,扛起风雨飘摇的家,用贤、孝、韧的品格诠释孝老爱亲的中华美德。

  1981年,马利军经人介绍从广西远嫁上海,公公早年去世,大伯是个没有劳动能力的单身残疾人。她没有后悔,毅然肩负起照顾丈夫一家的重担。她鼓励丈夫外出找工作,家里事、田里活自己一肩挑,空闲时还为大伯四处求医问药。几年后,大伯病逝,她又劳心劳力一手操办大伯的后事。1998年,马利军被确诊患了甲状腺癌,但她依然没有放下对这个家的担当。她一面吃药医治,一面一如既往地照顾家人。谁知祸不单行。2009年,丈夫患上白血病,婆婆查出皮肤癌,她自己的甲状腺癌也复发了。医生建议马利军立刻做手术,但她考虑到丈夫和婆婆,放弃了手术,靠吃药幸运地再次稳定了病情。但丈夫和婆婆的病却不能拖,治疗几个疗程下来,就花了4万多元。

  沉重的医疗费把这个贫困家庭压得喘不过气,丈夫失去生活的信念,婆婆整日以泪洗面,马利军也心力交瘁。然而,对亲人的牵挂、对家庭的责任,激励着她继续东奔西跑,为医药费四处筹钱。经过3年化疗,丈夫终于从死亡边缘挣扎了回来。他逢人便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娶到这样的好媳妇。”

  婆婆在2004年再嫁。不幸的是,再嫁的丈夫在两年后又因重病去世,夫家子女不愿承担赡养义务。马利军就把婆婆接回家中,细心照顾。2014年,婆婆突发脑溢血住院,马利军日夜守护在病床前,尽心照顾、不离不弃。有一天,她因连续熬夜照顾,晕倒在医院的过道。病友们见此情况无不动容落泪,纷纷感叹:“就是亲闺女也很难如此。”婆婆出院时,碰到家里房子拆迁。为妥善安置婆婆,她把婆婆送到福利院,不管再忙再累,每天都去看望一次,直到一年后婆婆因病辞世。马利军含泪安顿后事,送好婆婆最后一程。

  马利军荣登“中国好人榜”。

  503 王玥

  503 王玥

  王玥,女,汉族,1989年6月生,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公交公司调度员。

  王玥自幼被抱养,3岁时养母去世,6岁时养父重残,16岁时奶奶瘫痪在床。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她以超越常人的勇气扛起生活重担,对养父养母不离不弃,用稚嫩双肩独自撑起风雨飘摇的家。

  王玥3岁前,与奶奶和养父母4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谁知,她3岁时,养母因病去世;6岁时,养父又意外被炸,失去双耳、十指,双目也失明了。因无力抚养王玥,养父找来她的亲生父母,要他们将她带走。谁知王玥死活不肯离开,哭着喊着:“我家就在这里,我不走!”于是,在别人家6岁的娃娃还在父母怀中撒娇时,她就和76岁的奶奶共同挑起照顾重残养父的重任。个子还没灶台高,她就踩着小板凳学做饭,然后两手端着跪在床前,一口一口喂养父。个子还没锹把高,她就开始帮奶奶干杂活。每天定时为养父擦身、端屎倒尿、穿衣抹药,搀着养父下地做康复训练,她一干就是20年。

  那时,家里每月的收入只有养父时有时无的60元工资。王玥小小的年纪,就开始想方设法养家。买不起菜,她就和奶奶去街头捡人家扔掉的烂西红柿、土豆。入冬时,她们顶着寒风到地里帮农民收菜,捡人家看不上的带回家。一年级时,她跟学校门口的小贩学起“生意经”,卖冰水、卖瓜子、卖奶奶做的小烧饼……一天居然也能挣一两块钱。上街时随手捡空饮料瓶卖的习惯,她一直保持到参加工作。

  王玥16岁时,奶奶因车祸瘫卧在床。她一边紧张学习,一边独自挑起照顾家人的重担。重重困难高压之下,王玥的学业依然出众,高考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但为照顾爸爸与奶奶,她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踏入社会、工作养家。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王玥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必须带着奶奶与爸爸一块出嫁。她的善良深深吸引了一位名叫刘洋的小伙子。2016年,两人喜结连理。成家之后,小两口共同照顾着两位老人。

  王玥荣获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504 王子玲

  504 王子玲

  王子玲,女,汉族,1972年12月生,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副主任科员。

  十几年来,王子玲悉心照顾重病的丈夫,呵护年幼的女儿,赡养年迈的双亲,一心一意履行妻子、母亲、儿媳的义务,以柔弱之肩为家人撑起一片蓝天。

  1995年,王子玲与丈夫喜结连理。1999年,他们有了可爱的女儿。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3月,王子玲丈夫被查出肝硬化,不得不住院治疗。由于本地医疗条件有限,王子玲把丈夫送到省城大医院治疗。每天来去几个小时,她不辞辛劳奔波于医院和单位之间。没多久,丈夫的病情急剧恶化,体重从140多斤迅速降到92斤。王子玲强忍着泪水,带着丈夫四处问诊,只要有一丝希望,她都不放过。整整9年里,她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不是在病房里打地铺,就是在医院过道的凳子上和衣打个盹。9年里,王子玲陪着丈夫,跑遍各地医院。在她精心照顾下,被医生下了多次病危判决的丈夫,一次次从死神的手里逃脱出来。可是天不遂人愿,王子玲终究没有挽留住丈夫年轻的生命。但她暗暗发誓:这个家不能垮!

  父亲的离世,让刚上初中的女儿变得沉默寡言。为了让女儿能健康地成长,王子玲既当爹又当妈,为女儿撑起了一片天。女儿外出有她相伴,女儿上学她亲自接送,雨中撑伞、夏夜摇扇,悉心照料着孩子的幼小心灵,让她感受家庭温暖。在她精心呵护下,女儿健康快乐成长,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她知道,丈夫去世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父母。她一个人挑起了赡养公婆的重担。为便于照顾两位老人,她把公婆从农村老家接到身边,每天为年迈的公婆端茶送水、洗衣做饭,侍奉尽孝、毫无怨言。通情达理的婆婆提醒她:“你还年轻,遇到合适的就要为自己考虑考虑。”王子玲回答说:“我不仅是你们的媳妇,也是你们的女儿。要我重新组建家庭,对方首先必须要接受你们!”

  王子玲荣获贵州省道德模范称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