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在巡山清套
中国第一张野外状态下拍到的东北豹。
北京师范大学虎豹团队供图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据百度
定居在珲春保护区外的雌虎。
珲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拍摄
十年漫漫寻虎路
近十年来,我国野生东北虎豹保护工作中,一个科研团队功不可没。2007年,吉林珲春的红外线相机拍摄到中国境内第一张自然状态下的野生东北虎照片;2013年,一只成年雌性东北虎带着四只幼崽出现在东北森林里的视频引爆网络;2015年,中央提出建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作为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这一切都与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有关。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生态学家葛剑平带着研究团队,在东北地区自中俄边境区域向黑龙江森林腹地,建立起一个生物多样性长期定位监测平台。当年还是博士研究生、如今已是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的冯利民是该团队的野外负责人。
他带领野外团队一年里有8至10个月,深藏在白山黑水间追踪东北虎豹的踪迹。他们用了10年时间,用双脚踏遍虎豹出没的每个山头,在2万平方公里的东北林海中架设了3000余台红外相机, 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一片红外相机监测网络——中国虎豹监测网络(TLON),同时,与俄罗斯科研团联合形成了中俄跨境虎豹监测网络。
科学系统的调查揭示,在2012-2014年期间,至少有27只东北虎和42只东北豹生存在中国境内,首次科学证实中国境内还残存野生虎豹种群。这一研究成果被全球最大学术出版集团Springer Nature评为可以改变世界的180篇年度杰出论文。
2015年5月29日,以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十年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关于实施“中国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议》提交中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将建议相关内容列入“十三五”规划。2017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开启了虎豹种群稳定繁衍、栖息地生态系统的重建的历史进程。美国《科学》杂志称,这可能会是未来10年乃至20年里最成功的老虎保护故事。
回想起十年漫漫寻虎路,冯利民说:“虎豹保护不仅仅是濒危物种保护,肩负国际责任,同时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是恢复我国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的迫切需求。”
七年巡山踏虎踪
珲春市地处我国东北边陲的中俄朝三国交界处,是我国两大濒危猫科动物东北虎、东北豹的主要栖息地。为加强当地野生动物保护,珲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五年内共招募来自全国各地350多位志愿者来到珲春林区参加巡山清套活动。
李冬伟是珲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负责人,也是珲春市林业局巡护队队长。生长于这片青山绿水间的他,从2012年开始正式投身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七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区内山川沟谷,带领团队清除各种钢丝套、捕猎工具1.3万多个,有效保障了栖息地廊道的连通完整性,为虎豹归来点亮了回家之路;布设的远红外线相机摄录到虎豹影像2300多个,识别东北虎17只个体;2014年在珲春市四道沟区域,成功监测到我国第一个有完整影像视频资料的内陆野生东北虎繁殖家庭,驳斥了国外专家质疑“我国没有繁殖虎”的言论。
2013年10月的一个周末,李冬伟接到四道沟林蛙养殖场养殖户声称发现老虎的电话。在无法联系到同事的情况下,为了不放弃这次绝佳的监测机会,他决定独自进山寻找老虎踪迹。秋季的东北四点钟就天色渐暗,寂静的森林里不时会传来各种声响。李冬伟没有害怕,而是继续行进了一个多小时后,选好布设相机的位点,并在记录坐标、调整角度、用镰刀把红外相机镜头前的树枝清理干净后才摸黑下山。
妻子后来问他,“你自己一个人,大黑天的不害怕老虎出来啊?” 当时他还半开玩笑的说道,“我是保护老虎的,是它的朋友,它不会伤害我的。”
一个多月后,李冬伟在积雪中取下这台红外相机,开机的一刹那就发现了东北虎的身影。原来,在他离开后不到5分钟的时间,这只东北虎就进入到了镜头里。这只老虎沿着他留下的气味一路从山上追寻到相机点。
通过后续监测发现,这只老虎是一只处于哺乳期的雌虎,还是三只虎宝宝的妈妈。李冬伟对笔者说,虽然感到有些后怕,但还是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