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算竞赛如同F1赛事讲究综合实力”
所有的成就都源于实力。清华大学超算团队成立于2012年,先后有50多名学生参与训练和竞赛,来自计算机系、交叉信息院、物理系、自动化系等不同院系。清华计算机系高性能计算研究所在超算方面拥有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实力,加上团队师生的共同努力,助力团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与外人猜测能进这么牛的团队必得“过五关斩六将”不同,这支队伍其实是开放的,既可以由教师或老队员介绍,也可以毛遂自荐,但能否留下来要看个人领悟。研究超算完全是凭兴趣,学得好也不会获得免修评优的特权,反而要分出很多精力。没有对该领域的“一往情深”,很难在繁重课业中坚持下去。
从成立伊始,这个团队就保持了良好的新老交替过程。不少老队员本科毕业后依然参加团队日常训练,予以经验指导,有的还随队到比赛现场提供场外技术支持。团队每年都补充新队员进来,参赛也是以老带新,梯队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成员维持在十来人规模,其中参加2018年比赛的核心队员分别是于纪平、余欣健、何家傲、郑立言、赵成钢和交叉信息院的娄晨耀,从大二到大四年级不等。
总结辉煌战绩背后的原因,团队指导教师韩文弢认为除了过硬的专业能力、默契的团队协作、良好的梯队建设外,还有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
以SC18竞赛为例。有些队伍的工作台到了夜里便空无一人,而清华6个队员赛前就分好工,每2人一组,轮流守在计算机前。队长于纪平更是全程盯在赛场里,以便出现任何细小错漏都能第一时间发现并纠正,创下48小时没有回宾馆休息的纪录。赛场上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渴了,他喝杯咖啡提提神;困了,他就钻到长桌底下蜷缩着眯上一会。最累的时候,另外一个队员坐到桌前没发现他,无意中伸腿放松,被踢到的他居然都没醒。
在整整两天的比赛中,每个清华选手的休息时间不到10小时,即使在凌晨依然保持足够的冷静,一个人主答,旁边两个人盯着补缺,实行团队作战。
同年在德国举行的ISC竞赛同样不轻松。何家傲回忆,到了法兰克福的赛场,他们才知道组委会赛前放了“烟雾弹”,之前做的很多准备都白费,只能临时调整应对方案。所幸全队准备充分,各种意外局面都有预案,而且每个人几乎都在中学时参加过国内竞赛,心理素质早已锤炼出来。“那些比赛的结果要和升学挂钩,而且是单人作战,不像现在的超算比赛组的是团队,有后盾就更不慌了。”
“超算竞赛如同F1赛事,一个车队能夺冠,要靠很多方面的配合,发动机、车型、车手、技术人员、加油站等等。”韩文弢说,超算竞赛不仅仅是高性能计算能力方面的考验,现场的比拼考察的是队伍的综合能力。
7年以来,清华超算团队一路成长,很多成员毕业后继续从事超算领域,有的在清华攻读博士,也有的去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名校深造,还有的进入谷歌等国内外知名IT公司司职重要岗位;现在的成员中很多人也计划在这方面深造,比如赵成钢就将计算机系统项目作为今后读研的方向。
成绩留在过去。3月,记者在清华计算机系见到这支冠军队伍时,他们已经开始训练,向着今年举行的大学生超算竞赛发起冲击,第一场将在4月开战。畅想未来,每张年轻的面孔都透着自信和生气,他们将继续集结,在国内外舞台上一展清华学子的风采,发出中国当代青年的声音。(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