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邹传彪(右二)入户家访调研。(资料图) 钟欣 摄
(扶贫一线·统战干部在行动)挂职甘肃贫困山村 这书生不乏“认真劲”
中新网兰州11月13日电 (艾庆龙)“贫穷的步伐久久滞留,小康的憧憬暗暗发光,一次祖国的决策,您与我们相识……扶贫新村拔地而起,村镇道路翻新变样,现实与梦想开始相提并论。”
结束两年挂职生涯,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胡林家乡吊坪村“第一书记”邹传彪返回北京享受着久违的家的温暖,再次看到该村贫困大学生赠予的诗歌,思绪又飞回西北那个熟悉的小山村。
邹传彪现任中央统战部九局副处长,2017年6月,来到吊坪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
图为航拍下的吊坪村。(资料图) 钟欣 摄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总人口26万,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截至2018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29户15937人,贫困发生率6.47%。
“对于积石山还算熟悉。”近日,邹传彪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回忆说,10多年前,他曾随侨商考察团踏足积石山县。当时,窄小崎岖的山路,住土坯房的农户,去几里开外的地方背水回来饮用的小孩……乡村贫穷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村庄发展缓慢,贫穷之感依旧扑面而来。”当邹传彪再次以扶贫干部的身份来到积石山县吊坪村时,却不知从何做起,回忆起初来时的“窘境”,他说,“刚来没有固定工作场所、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听不懂方言,真的是万事开头难。”
他思索着打破僵局。“为什么贫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才能拔穷根?”挨家挨户入户家访调研成了邹传彪破题的第一步。通过与民众面对面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求,查阅贫困户扶贫大数据,日渐,他对村庄整体情况了然于胸。
“一副娃娃脸,好似大学生”“白白净净,书生气浓重”“少言寡语”……是吊坪村村民们对邹传彪的第一印象。
村民眼中“书生气”的邹传彪却有着一股“认真劲”。曾与邹传彪在扶贫一线工作过的胡林家乡人大主席安济林回忆说,“那时,我刚来吊坪村,和邹书记一起入户摸底调查,他现场‘如数家珍’般介绍50多户村民具体情况,并且毫无差错,让我佩服不已。”
在当地干部的共同协作下,两年来,邹传彪向派出单位反映帮扶村的民情民意并落实帮扶项目,实施多个改善民生工程,往日的吊坪村已换上了“新装”。
“土坯房变成砖混房,家家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村里土路都变成水泥路。”63岁的村民郝文玉述说着变化,村庄过去的旱厕变成了水冲式清洁环保厕所,并安装了全天候太阳能热水器,随时都能洗上热水澡。
除帮助该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危房改造、厕所革命、基础设施等项目实施外,邹传彪还利用派出单位资源,解决积石山县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贫困家庭上学负担重等问题,为该县配置教学设备,开展教师培训和学生支教帮扶等活动。
村民杨学连的儿女安忠明、安忠霞在2017年和2018年均考上了职业技术学院,原本是“大喜事”,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难以支撑两个孩子上学费用。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际,得知情况的邹传彪主动与其进行沟通,发现此情况较为普遍,便当场承诺争取资金进行帮扶。
2017年,邹传彪借助单位和社会力量,设立奖助学金,使包括安忠明在内的大学生获得资助、顺利入学。据当地官方资料显示,两年来,奖助学金累计资助各类学生380人次、奖励教师39人次。
邹传彪说,扶贫先扶智,要让农村家长明白孩子好好读书,要依靠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扶贫才能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2017年、2018年吊坪村共脱贫99户456人,贫困发生率从建档立卡初期的49.4%下降到2.6%,在胡林家乡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任期结束的前一天,邹书记将村干部聚在一起,说的依旧是村里的脱贫事。”吊坪村包村组长马英虎说,他围绕改善贫困民众的教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给出建议,“那天的会议比以往都要长。”
如今,身处北京的邹传彪依旧与吊坪村帮扶队保持联系。“脱贫攻坚战场上,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帮扶队。”他说,还将持续关注吊坪村发展,力所能及协助该村走上发展“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