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月12日,江远斌为秤杆安装精度卡口。新华网记者 郝同前摄
2月19日一早,家住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的董先生就赶到新洲区邾城东关路66号的制秤世家江家,为刚满周岁的孙子买秤“抓周”。“秤有‘称心如意’之意,江家做秤200多年了,一直分毫不差。买这秤回去给小孙子抓周,有希望他坚守本分和良知的寓意。”董先生说。
江家所做的秤,被当地居民称为“良心秤”。
“别看秤不大,称的可是良心”
挑木材、刨木、制粗胚、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制作一杆秤往往要经过1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在70多岁的江玉珍看来,这一道道程序考验的不光是技艺,还有良心。
“哪怕只做一杆‘黑心秤’,我一辈子都不会安心。就算穷得把米磨成糊糊吃,也绝不做那种事。”做秤多年,常有不法商贩要求江婆婆做“短秤”,她总是毫不犹豫地拒绝,“我家五代人都是做秤的,传到我这辈已经200多年了。”江婆婆说,祖上做秤时曾用过“江正兴”这个牌子,“正兴”就是“心正则兴旺”,只要坚持公正公平,就会生意兴隆家庭兴旺。在当地,“江正兴”可是商贩和居民心中的“大品牌”。
“100斤的东西,刀口距离偏差2毫米,重量就相差七八斤。”江婆婆做了50多年的秤,度量早就刻在心里,市面上卖的一些“短秤”“黑心秤”,她一眼便能瞧出端倪。“如果那些不法商贩拿着有‘江正兴’字号的秤,他便不能肆无忌惮地缺斤短两。我怎么能做‘短秤’,给江家秤抹黑?”江婆婆激动地说,“别看秤不大,称的可是良心!”
商贩居民信任的“良心秤”
江家制秤的手艺以前“传男不传女”。但江玉珍12岁那年,哥哥去了农村,弟弟又太小,这家传的手艺便由刚刚小学毕业的她继承了下来。“做秤对精确性的要求很高,每杆秤都需要反复较量。有时,一天忙下来最多也只能做两杆秤。”尽管很辛苦,江玉珍却没有砸“江家秤”的招牌。她制作的秤,曾是新洲、麻城、黄冈等地小商贩们的必备品。
“现在大家都用电子秤了,买秤的人少了。”江玉珍的弟弟江远斌1988年开始和姐姐一起开场做秤,他告诉记者,现在还是有许多在乡下做生意的流动商贩到他们作坊里买秤、修秤。
新洲区三店居民老王收了20多年棉花、土鸡蛋等农产品,一直都是用的“江家秤”。“只要说句‘我这是江家的秤’,别人一般都很放心。”老王介绍,从前在新洲、红安、麻城等地,商贩们下乡做买卖时,常以江家做的秤为招牌揽生意。
手艺和良心都要传下去
近日,江家多年来坚持制作“良心秤”的故事经过媒体宣传,被人们所熟知。许多群众赶到江家,就为了买一把“良心秤”回家。在武汉做证券生意的李先生到江家,将江家12种不同型号的秤都买了一杆用作收藏。李先生说,江家的“良心秤”就是一种道德标杆,买秤回去就是时刻警醒自己“做人、做生意要讲良心”。
江玉珍和弟弟做了一辈子秤,没想到居然会因为制秤而出名。江远斌说,现在江家秤出了名,就更要把秤做好,才对得起祖辈200年精益求精、恪守良心的传统。
但是,和许多传统手艺一样,江家制秤的技艺也面临失传。江玉珍曾因中风一度卧床不起。弟弟江远斌、弟媳胡锦红跟着她做秤20多年,现在也都是年近六旬的人了。江远斌的子女一个在广东打工,一个在当地教书。“他们不喜欢做这个,我也不能强迫他们学。”江远斌说,“但我们常常教育家里的晚辈,做人就像做秤,要讲诚信,要守规矩,要对得起良心。”
目前,新洲区正在收集资料,计划将江家的制秤工艺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小小秤杆和秤砣上蕴含的丰富文化和人生哲理发扬光大。(记者 夏静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