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矿工们的“赵妈妈”28年风雨无阻送饭缝衣
//www.workercn.cn2014-03-02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新华网重庆3月2日电 “赵妈妈,又要到井口去送汤圆啊,辛苦了!”“赵妈妈,最近身体好吗?”在重庆能源集团天府矿业公司三汇一矿的厂区里,66岁的赵生荣几乎每走几步就会有矿工跟她热情地打招呼。因为,28年来,矿工换了一茬又一茬,赵生荣却执着坚守,为矿工送饭、缝衣服,用母亲般的爱温暖着矿工们的心。

    1985年,37岁的赵生荣随丈夫从老家江津区来到位于合川区的三汇一矿,成为一名矿工家属,丈夫下井挖煤,她在家做家务。

    矿工们一般要连续高强度工作十来个小时,下班时早已饥肠辘辘。有一次,她到井口给下班的丈夫送汤圆,其他矿工羡慕不已,开玩笑说:“赵姐,你只给你老公送啊,也给我们送些嘛。”“好嘛,好嘛。”赵生荣爽快地答应下来。

    这个口头承诺,赵生荣履行了28个年头。一个班的工人往往有百八十号,赵生荣干脆找了根扁担,每天挑着几十斤吃的喝的送到井口,从她家到井口有3公里崎岖的山路,挑着担子要走近一个小时。当开水、汤圆、银耳汤送到矿工们面前时,大家都赞不绝口:“下班正是最饿的时候,赵姐送的东西真及时啊。”

    此外,赵生荣还坚持为矿工缝补工作服。矿上的缝纫机坏了,她将自家的缝纫机贡献出来,补衣服的布不够,她就到街上裁缝店收集废弃布料或到矿上的洗浆房收集废弃工作服,洗净后裁剪成大小不一的布块备用。

    因长期肩挑背扛,赵生荣的双肩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因长期与带有煤灰的工作服打交道,她的手粗糙不堪,一到冬天就会长满冻疮。

    28年过去了,赵生荣也从矿工们口中的“赵姐”变成了年过六旬的“赵妈妈”。有人统计过,她为矿工服务的时间累计超过了1万个小时,为矿工补衣服、钉纽扣所用的线达10万余米。

    3年前,在赵生荣的精神感召下,矿上将其他矿工家属动员起来,成立了家委会,由赵生荣担任主任。家委会成立后,矿工家属们在赵生荣的带领下,坚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一碗碗银耳汤、绿豆汤、豆浆、醪糟汤圆、姜糖水等,在矿工们上井的时候,准时端到他们面前,四季不息。

    同时,家委会还承担着宣传安全、帮教“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职工的责任,赵生荣带领矿工家属们刻苦学习,走家串户帮教“三违”职工。经她们帮教的“三违”职工转变为优秀工人的超过100人,有的当上了班组长且被评为公司优秀班组长。

    66岁的赵生荣原本可以到更加舒适的环境颐养天年。她的老伴早已退休,2007年,儿女们为老两口在重庆主城区买了一套房子,但至今两人都没去住过,还住在矿区的老房子里。

    “每天为他们送些吃的,缝缝补补,生活很充实。”赵生荣说,她离不开这片土地,离不开这些朝夕相处的矿工们。经常有人问她:“赵妈妈,你要做到什么时候啊?”她说:“等我干不动了,我就休息。”(记者赵宇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