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记里写满家庭往事
李奶奶的儿子李江源告诉记者,1968年他们曾被下放到江西武宁一个偏远小山村,当时他14岁,妹妹12岁,每天放学后都要走15里的山路才能回家。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下起了漫天大雪,“我和妹妹两个人都在山里迷了路,周围没有人,心里十分害怕。幸运的是,被困了几个小时后,终于赶在天黑前从大山里走了出来,赶回了家。”这个故事被李奶奶记录在1993年3月5日的日记里。
1967年,李奶奶的爱人遭到批斗,为了给父亲补充营养,便有了李奶奶的大儿子李江淮暗送豆瓣酱的故事。“当时江淮15岁,我也担心他爸爸经常接受批斗,身体吃不消,他灵机一动说把瘦肉加到豆瓣酱里去给父亲补充营养。为了不让值班的人怀疑,在送豆瓣酱时,江淮手里还拿着一本《毛选》,称走资派要好好学习,交代问题,只能吃酱。没想到值班的人每次都没有检查便直接放江淮进去,他爸爸在里面每次都期待江淮把豆瓣酱送进来。事后他和我说,江淮这小子小肚子里还有点主意呢!不错。”李奶奶回忆说,尽管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几个孩子带给她的回忆都很快乐。
1977年恢复高考后,李奶奶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老二上北大,老三上复旦,这似乎成为了李奶奶家庭的转折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越过越好,李奶奶日记里的开心幸福事也多了起来,“1993年1月14日,学校放假,孩子们和孙子辈的3个小家伙都集中在我家,每天吵吵闹闹,成天有许多事要办,生活中没有安宁,感到负担太重。有人说的很形象:辛苦几十年,老来混个炊事员。白天伺候‘造反派’,晚上迎接‘还乡团’。”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幸福。
可能年内出版个人回忆录
记者随意翻看了几本日记本注意到日记的字数,少则几百字,多则两千字,内容包罗万象,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到生活中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事,不仅记录了李奶奶家庭的变迁,也折射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
一家出版社得知李奶奶坚持写日记的事情后,主动联系她,要帮其出版个人回忆录。现在李奶奶每天除了花一两个小时写日记,便是参与撰写工作,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出门。
不过,李奶奶向记者表示,这些白纸上的文字,让自己整日乐在其中,自己越写越想写,生活很快乐、很充实。“人活这一辈子很不容易,酸甜苦辣都记录下来,我希望用日记和文字记录下时代的脉搏,以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提升自己的修养有用,对待人接物有启发,对教育子女有好处,我感觉写日记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一笔精神财富,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李奶奶说,现在出版社已经派了4个人负责她的个人回忆录的撰写,“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本书今年国庆的时候,就能出版发行了。”(记者 邹鹏飞 万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