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60岁的萧永旺,是琉璃世家传人。当年他的父亲为天安门烧制琉璃瓦,如今他的弟弟也在为天安门烧制琉璃瓦——
门头沟龙泉镇有个琉璃渠村,这个村自元代开始便是皇家官窑,故宫屋顶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都出自这里。至今,琉璃渠村仍传承着古法烧制琉璃的技艺,窑火700年不熄。
近日,记者走进这个村,采访了60岁的琉璃世家传人萧永旺。
“我们一家两代都曾为天安门‘添砖加瓦’,这其中每一段故事都能从中看到国家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就从开国大典说起吧。”萧永旺娓娓道来。
萧永旺的父亲萧瑞稳,自1920年开始进入窑厂,参与了天安门、太和殿、武英殿等古建的多次修复,以及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重大建设工程。1949年,萧瑞稳时年44岁,是琉璃渠窑厂的技术能手。那一年,萧瑞稳接到一项任务:新瓦做旧。
琉璃烧造有三十六道工序,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三类:塑形、配釉和烧窑,而萧瑞稳就是数一数二的烧窑工,琉璃瓦的光泽、色彩、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道工序。
为什么要新瓦做旧?萧永旺取出一张老照片,“这是1949年8月拍摄的天安门,由于年久失修,连年战乱,城楼屋顶上的草有一人多高,近三成的瓦都损毁了。但是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中央决定只对天安门城楼进行小规模的修缮。琉璃渠村接到的任务,就是要将2000多片损毁的瓦补齐。”
萧瑞稳要做的,就是通过对窑温和釉彩的控制,让新瓦做出来和旧的一样,这样才能保证城楼屋顶是一个颜色。没有时间实验,只能直接投入生产,萧瑞稳盯在窑火前,一天一宿没合眼,烧制顺利成功!在琉璃文化博物馆,至今收藏着一件当时烧制的琉璃瓦,“这就是开国大典时‘做旧’的新瓦,和旧瓦一模一样,几乎看不出色差!”
196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20周年,天安门自1900年以来首次落架大修。
“大修时,有人提出天安门城楼上的琉璃瓦不应该再用龙纹,窑厂接到了一批新纹样,瓦当是向日葵图案,脊兽则是井冈山、延安、工农兵等革命图案。但一些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天安门城楼是故宫建筑群中的一个,应当沿用龙纹图案。双方意见相持不下,架一直打到了中南海。看过样品,周总理拍了板,他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脊兽就不必更换了,既然工人们已经将新琉璃瓦烧出来了,也不要浪费,将天安门城楼的琉璃瓦当换成‘向日葵’的,其余一切照旧!”
“中间还有个小波折,”萧永旺说,“1984年,又有专家提出,天安门是古建筑,应该恢复龙纹瓦当,意见反映到邓小平那里,他说,向日葵瓦当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特色,就不要换了。”就这样,天安门的向日葵瓦当一直用到了现在。
自新中国成立,琉璃渠村就一直承担着包括天安门在内的故宫建筑群的修缮,窑厂的库房中也常年备有琉璃瓦,以备及时更换。
萧永旺的弟弟萧永刚,如今是窑厂负责人。上周,为了迎接国庆65周年,萧永刚将他亲自烧制的几十件琉璃瓦送到了天安门。“如今,我弟弟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专门负责天安门琉璃瓦的烧制和每年的修缮。”萧永旺自己,则在退休后创办了琉璃文化博物馆,致力于琉璃文化的研究。
65年来,萧家两代人透过天安门城楼上流光溢彩的琉璃瓦,见证了新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本报记者 闫雪静 通讯员 张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