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小人物走进大世界
从1974年到1996年,张小宝积攒了近3000册书刊。1997年春天,张小宝将自己的藏书以民间图书馆的形式,正式面向社会开放。场所就是张小宝的家。
2002年,左权县仅有4家文化大院,张小宝是其中之一。2010年,张小宝参加了在北戴河举行的全国民间图书代表大会。张小宝是全国100家之一。
张小宝的家庭图书馆,如一个培植多年的花圃,一下子将满园的奇花异草展示在世人面前。以前是他主动请人来看书,2010年以后,是很多人慕名而来。参观者从县内外扩大到省内外,直至京城内外。
张小宝的义举,得到社会各界热衷于文化事业人士的大力支持,左权籍在全国各地工作的以及离退休的、还有在山西工作的前辈和领导,对张小宝的家庭图书馆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和帮助。捐书从全国各地陆续而来。书类贯通中西,纵横古今,包罗万象。从3000册很快发展到3万余册。这让张小宝感激万分又欣喜万分。
2010年,张小宝自筹资金30万元,把家里的平房翻盖成了二层小楼。一楼是阅览室和陈列室,3万多册图书填满了书架、书柜。使用面积由原来的几十平方米增加到520平方米。新添的藏书室可容纳6万册图书。他给图书馆挂了块温馨的牌子——“心连心家庭图书馆”。
二楼是 “农耕民俗博物馆”,摆放着他珍藏多年的老衣柜、纺车、油灯、解放前的农民识字课本等。以后他还将继续收藏老家具、老用具、古书、古画、老照片等,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他希望能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从那年起,张小宝的小院热闹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村民走进图书馆和小展馆,尽情翻阅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和观赏展馆的展品。山西长治、黎城,河北涉县、武安等地的爱书人士也闻讯前来参观。
2011年,张小宝在挽救国学文化的公益人士支持下,将350余册《弟子规》分发到麻田小学的师生手中。又在全国民间图书调研组的支持下,在麻田小学建立了读书角,给每个班级配备一个小书架,然后针对不同年级配备不同图书,让学生自由管理、自由阅读,定期交流评比。由一个个学生带动一个个家庭,再由家庭带动邻居、亲戚、朋友,形成一个个读书圈,像星火燎原一样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张小宝又和“西部阳光基金会”主办的“西部阳光行动”合作,将北京几个大学的志愿者联系到麻田中学,做寒暑假支教服务。一些学生就住在张小宝的家。张小宝的爱人申彩凤全力以赴、不求回报地支持丈夫的公益事业,她早起晚睡地做饭,收拾房间,让志愿者们宾至如归。
2011年,张小宝应邀参加北京大学、中国图书学会联合发起全国民间图书论坛,会上他做了主题发言。
2012年,张小宝应邀到杭州参加国际图书论坛。国内外共300家同行参会。中国18家民间图书馆中推出3家作为试点,张小宝的图书馆为其中之一。他的观点和见解得到与会同行的高度赞赏。
相关链接
张小宝关于书的言论
“希望有那么一天,图书馆在中国的任何地方,像车站、商店、医院一样必不可少。读书像男人喝酒品茶,女人梳妆穿衣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导致了价值观的扭曲,认为一读书就没钱了。有的人解决了温饱还不读书,以钱为荣。这是可怕的事情,应引起警觉才是。”
“早年的中国,即便是山庄窝铺,人家的门楼上也刻着‘耕读传家’‘书香门第’等字样,可见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源远流长。”
“文化覆盖不是把图书放在那里就可以了。而是要让每一本书像吃饭一样吸收进人们的精神里、心灵里。”
“人,累不死困不死,精神空虚则会死。人在物质贫困时期需要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人在丰衣足食之后,更需要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否则就会陷入奢侈和欲望的泥潭。”
“无论富人、穷人,都需要读书。人的幸福感不是以穷富来衡量的,是从读书过程中感知的。读书的过程是享受美的过程,人性美、人情美、大自然之美,尽在其中。”
“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精神成长史。好思想、好习惯、好品行,一来源于父母,二来源于学校,三来源于读书。”
“有了电视、电脑,是不是就不需要读书了?电视用来娱乐,电脑用来工作,而读书带来的是自由、无限的思考空间。思考是所有业绩的开端。”(乔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