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7年来,你一直无私帮助别人,大家都要向你学习。”最近几天,不少人来到江苏省江阴市张纪清老人的家里,向他送上鲜花和祝福。张纪清老人为何受到如此关注?故事还要从前几天说起。
11月20日下午6点多,江阴市祝塘镇敬老院院长吴军政突然接到张家港市警方的电话。电话里称,有一个叫“炎黄”的老人,晕倒在张家港市邮政局,目前正在医院医治。
“炎黄”,是让祝塘镇敬老院最为牵挂的人,也是最想知道的人。
1987年6月28日,祝塘镇政府收到“炎黄”最早一笔1000元的汇款,留言是用作镇里幸福院(即后来的敬老院)的建设,汇款地址是无锡市汉昌路1439号。“1000元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一个城镇职工两年的收入。”现任祝塘镇党委委员的徐向东,当时还是一名宣传干事。当看到这张汇款单时,徐向东凭着职业的敏感,决定要去找这个名叫“炎黄”的好心人。徐向东赶到无锡市汉昌路。“路名是对的,可路号错了,当时的汉昌路根本没有1439号。”
此后,祝塘镇几乎每年都会收到署名为“炎黄”或“黄炎民”的人的汇款,地址则是千变万化,有“无锡”,也有“张家港”“上海虬江路”等。27年间,祝塘镇敬老院多次尝试寻找,但名字是化名,地址也对不上。
徐向东说,就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感动于“炎黄”的善举,江阴人开始大规模寻找“炎黄”。其间,“炎黄”用公用电话联系过《江阴日报》,称他只是普通人,做了应该做的事,大家的好意他知道,但希望大家不要再继续找寻他,他会继续这样做下去。“有一次,‘炎黄’还被评为江阴好人,但因为找不到他,我还代表祝塘镇上台领回了这个奖。”徐向东说。
因此,放下电话的吴军政立即和徐向东赶往张家港,他们想弄清楚好人“炎黄”到底是谁。
推开医院病房的门,眼前的人让徐向东很意外:“炎黄”真名叫张纪清,是徐向东岳母同事的丈夫。徐向东结婚时,他还打过电话表示祝贺。可转念一想,徐向东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因为张纪清是出了名的乐善好施。
“唉,都怪我身体不好晕倒了,让你们给‘抓’住了。”张纪清说。当天,他在张家港市邮局向云南鲁甸灾区汇款。刚汇完款,他就因病晕倒,赶来的民警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到医院抢救。民警发现,老人身上没有身份证和手机,只有随身携带的3张汇款单据,上面的汇款人写着“炎黄”和“黄炎民”。
由此,“炎黄”这个27年来让无数江阴人牵肠挂肚的好心人,水落石出了。
在江阴市花园新村的老旧公寓里,记者见到了“炎黄”。但“炎黄”张纪清认为,他做的这些事没什么值得报道的。
“我是放牛娃出身,是国家和社会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我想把这种感恩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张纪清表示,其实他很早就开始捐款捐物,只是到1987年才真正化名“炎黄”。
“1987年6月28日,我第一次化名‘炎黄’,用‘无锡汉昌路1439号’这个假地址向祝塘镇党委汇款1000元,请其转交给正在筹建中的祝塘幸福院。”之所以当时化名“炎黄”,张纪清解释说,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助人为乐、济贫帮困是传统美德。“用化名和假地址,就是怕人找到。帮助人只是自己的事,不想因此出名而让受助人留下感恩回报的心理负担。”
整整27年,为了不露“马脚”,张纪清每次去汇款,都会选择去无锡、张家港、上海等地的邮政储蓄银行。
张纪清的老伴黄琴芬告诉记者,张纪清喜欢独来独往,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去中西部贫困地区走动,说是去“旅游”,其实是为后面的捐款捐物“打前站”,确保自己捐出的钱物能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本报记者 王伟健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