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本报上虞1月12日电记者 滕昶 区委报道组 袁伟江
1月10日,董国光带着志愿者来到上虞永和镇朱巷村,找到一位叫朱乃艮的老人。老人家境贫困、耳聋,还有白内障。老人每月养老金加上低保,仅700多元进账。“但是每个月的23日,老人就会把这两笔钱取出来。本想问问老人这些钱都用到了哪,可看看老人饭桌上的菜,终究没有问出口……”从老人家离开后,志愿者叶儿在上虞“点亮一盏灯”官方网站上写道。
朱乃艮的情况,是由老人的一位亲友告诉“点亮一盏灯”志愿者服务队的。收到消息后,董国光就和志愿者上门核实情况。春节前,志愿者服务队将举行关爱老人活动。董国光决定,要将朱乃艮纳入这一行动,春节前,“点亮一盏灯”志愿者服务队会筹集一批慰问品,送到包括朱乃艮老人在内的100位困难老人家里。
作为“点亮一盏灯”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董国光隔三岔五就要去附近的乡村,走访困难家庭,并将困难户的实际需求传达给志愿者们。
“点亮一盏灯”志愿者服务队创办于2009年,是一个向社会弱势群体奉献爱心、开展公益活动的民间组织。截至去年12月,该团队在省内外组织了600多次爱心活动,募集善款550多万元,受益家庭4000多户,以每月资助生活费的方式结对的学生达到130多人。
2009年12月,董国光路遇独居的八旬老人王松堂。“老人家里连一盏灯都没有,只能用蜡烛照明。”几天后,做过电工的董国光买来工具,为老人装上了电灯,并以“点亮一盏灯”为题,将所见所为写成文章,发到了网上。此后一个月,他和闻讯而来的网友4次带着爱心物资上山看望老人。同时,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到董国光的爱心队伍中来,“点亮一盏灯”由此诞生。
当记者来到董国光的办公室时,他正伏在电脑前,不停地敲击着键盘。发表论坛文章、维护志愿者网站、更新手机客户端内容……已逾不惑之年的董国光,操作电脑时动作熟练。“我只是一个下岗的电工,学历也不高,只是职高毕业而已。”董国光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由于志愿队主要依托互联网来运行,因此,董国光建起了官方网站。“我们还请科技公司开发了APP,日常内容都由我来更新、维护。”董国光说。
作为一个下岗工人,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公益事业上——董国光的举动,也曾受到亲友的质疑。“我想让大家看到,再平凡的人也能做慈善。”如今,董国光受上虞区百官街道委托,正在帮助编撰史志。
认识董国光的人,都忘不了那辆与他形影不离的旧摩托车。他常常骑着摩托车到偏僻的山村寻访特困户,并把他们的情况发到网上,寻找愿意解囊相助的好心人。
家境贫困的小骅一家,父亲因车祸花了15万元医疗费,母亲又患有精神病无力照顾小骅。“点亮一盏灯”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承担起小骅每月的生活费。如今,小骅已顺利考上高中。“轮椅女孩”王飞娣摔下溪沟,下肢失去了知觉,“点亮一盏灯”的志愿者主动上门帮助王飞娣联系省残疾康复中心,并送她去医院做复健。在他们的帮助下,王飞娣逐渐学会利用矫形器、助行器站立和行走……
每找到一个需要“点亮一盏灯”帮助的困难群众,董国光和伙伴们都要上门核实。过去,他们将核实到的情况整理成文字,放到官方网站上。如今,他们用上了照片、视频等多种呈现形式。记者在“点亮一盏灯”官方网站上看到,每一次求助,董国光都会通过跟帖的形式,将救助过程记录下来。官网上,还有专门的“财务公示”板块,用以记录志愿队支出的每一笔钱。
“只有透明公开,才能获得大家的信任,咱们的队伍才能走得更远。”董国光说。如今,“点亮一盏灯”已经走出浙江,走向全国。无论在四川甘孜州,还是甘肃兰州,都能见到“点亮一盏灯”志愿者们的身影。在兰州,“点亮一盏灯”捐赠的百箱冬衣,成为当地“阳光冬衣”活动获得的最大一批捐助。今年,志愿者们还准备去贵州、去四川大凉山,为那里的困难群体出一分力。
“慈善是一条长路,我们已做好长跑的准备。”董国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