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夫力薄,不妄言兼济天下;夫未老,愿以余热温暖人心。”周晓翔语。58岁的他,4年前因身体状况不佳提前退休,从此踏上了救助尘肺病农民工的公益之旅。
2011年,从当地一家媒体退休后的老周,成立成都科技新闻学会并出任秘书长,将救助尘肺病患者作为学会重点开展的公益项目。
在没有经费、经常“倒贴”的情况下,他逐渐组织起了一支3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
“最开始只是想帮那些患病的农民工一把,但随着深入接触这个群体,这件事在我心里的意义发生了变化。”2012年,老周帮助四川遂宁的三期尘肺病患者雷金模筹款治疗。这位在金矿淘金3年的农民工,曾凭一己之力让一家5口过上了富足生活。患上尘肺病后,全家受累耗尽积蓄。他沉浸在一种对人生无望、对社会失望的低落状态中。
老周和一些志愿者为雷金模筹款5万余元,为其延续了近8个月的生命。
病入膏肓之时,雷金模与老周长谈,因感恩于志愿者的无私救助而失声痛哭,希望“走”后3个子女能加入志愿者队伍,帮助更多尘肺病患者家庭。
2013年春节刚过,雷金模去世了。正月十五,老周和志愿者们在火车站派发传单做尘肺病防治宣传,雷金模的妻子和3个女儿赶了一天的车来参加,表示要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预防尘肺病的重要性。老周说:“她们是哭着把传单递到每一位过往农民工手中的。”
24岁的四川会理农民王建学,是老周接触过的众多患尘肺病农民工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这孩子命苦。小时候家里穷,他弃学后到云南的石英矿打工4年,患上了尘肺病。”老周说,父亲把家中最后的2000元钱交给医院,已无力再支付高额的住院费用……老周和志愿者们介入后,为王建学募集了近7万元善款,帮助他继续治疗。
王建学对父亲充满怨恨,认为患上尘肺病全因父亲偏爱弟弟,让自己弃学外出打工所致。尽管救治期间,父亲形影不离地守候着他,他始终不肯原谅父亲。
老周知道后很生气,一向好脾气的他忍不住了。
“我狠狠地训了他一顿。”老周说,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希望他放下执拗,珍惜与父亲所剩无几的最后时光。
2013年,王建学去世。王父打电话给老周,只说了句“建学走了,他原谅我了,终于原谅我了!”便在电话那头大哭。老周感受着这种悲痛欲绝,却又无言以对,只能在电话另一端默默陪伴。
老周说,在寻找和救助尘肺病农民工的3年多时间里,每一次生离死别的场景都让他内心备受煎熬,也让他的信念更加坚定。
3年多,老周和300多志愿者为298名尘肺患者提供帮助。其间,他们还多次推动各地政府部门对尘肺病群体的关注,四川一些地方落实了政府拨专款救助尘肺病患者群体。2014年,老周完成了尘肺病家庭困难子女助学项目,50余名孩子从中受益。
“尘肺病目前在医学上是不可逆的疾病,很多人质疑为什么还要坚持?”老周告诉记者,“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希望通过努力传达社会温度,给这些心灰意冷的生命以温暖……”(中工网记者 李娜 高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