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老人60年义务促成千余有情人:坚守真实真情真爱
//www.workercn.cn2015-01-22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兰毓云和陈轶伦在查阅相亲者的资料,打电话联系对方 记者胡冬冬 摄

  “陈兰”是一个组合。“陈”是陈轶伦,“兰”是兰毓云。

  再过两年,就是83岁的陈轶伦和79岁的兰毓云相濡以沫的第60年。这对老人,60余年义务为单身男女牵红线,至今促成1316对有情人步入婚姻殿堂。去年10月,兰毓云在中央文明办揭晓的9月“中国好人”中荣获“助人为乐好人”荣誉称号。

  昨日,在武昌区黄鹤楼街花堤社区简陋的工作室里,老人回忆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兰毓云说,不管牵线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要让年轻人真正理解婚姻的含义。

  促成1316对夫妻

  相亲者资料达7万多份

  一大早,家住汉阳的韩清芬打听着来到这里。

  一来她想给女儿报个名,二来她觉得老人年纪大了挺不容易,如果需要,她愿当个志愿者,帮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急求武汉红娘兰毓云的电话和地址”,打开百度输入“兰毓云”3个字,第一条就是这条信息。

  兰毓云和老伴约定,周二、周四、周六接待相亲者;周一、周三、周五在家查阅资料、结对。60年来,两人介绍对象从不收费,有时办相亲活动还要倒贴钱。每周二、四、六早上,总会有20多人在这里排队。陈轶伦笑着说,因为人太多,原来的木门都被敲破了,只好换了一扇金属的防盗门。

  兰毓云当红娘的历史,在她结婚前就开始了。1954年,在省干部子弟学校工作的她,把学校的音乐老师介绍给了自己的哥哥,两人一见钟情并迅速结婚。首次试水即告成功,她对当红娘有了信心。

  1989年离休后,兰毓云专心在家做红娘,名声越来越大,每天都有许多人找上门。邻居们每天都被敲错门,纷纷在门口贴出告示:“这里不是兰老师家。”无奈,兰毓云在家门口挂出“兰工作室”的牌子,后来把丈夫拉了进来,牌子改成“陈兰工作室”。

  在这间50余平方米的工作室,书架上按类别摆放着各种征婚者的资料,共有7万多份。

  她这里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来。曾经有一对兄弟,同时在这里找到了各自的另一半;还有她多年前结对成功的一对夫妇,儿子长大后也在这里找到了对象。

  老人统计,截至去年11月,他们已撮合1316对夫妻,正在谈恋爱的也有2660多对。

  真实真情真爱

  “陈兰”的原则:非诚勿扰

  头一次来的,发蓝色号码牌;曾经来过的,发红色号码牌。头一次来填资料的,必须本人前来,并携带户口本、最高学历证书原件、照片1张。这是“陈兰工作室”多年来坚持不变的原则。

  “现在好多婚介所不严格审查相亲者资料,到兰老师这里来相亲,最大的优点就是心里踏实。”一位男青年说,这里介绍的对象,身高、工作地点、收入、住房和家庭情况等每个细节都是真实的。

  虽然年纪大了,他们还是经常看非诚勿扰节目。陈轶伦说,现在的年轻人和自己当时不一样,也可以理解,社会变了嘛,但有些东西还是要坚持坚守。

  老两口结婚时,几块木板拼成一张床,两副铺盖拼到一起就行;现在,人们越来越现实。在登记资料时,他们会要求征婚者仔细写清收入、房产等信息;但在牵线过程中,他们不喜欢那些在择偶时过分强调物质条件的人。

  有的人条件较差,却想靠婚姻致富,对这类人,老人会不客气地说:“你先用手电筒照一下自己,再确定该找什么样的人。”有的人条件较好,要求过分严苛。老人则会说:“这是情场,不是商场,不是说你有钱就能随便买。”

  在“陈兰工作室”,不欢迎寻找“一夜情”、玩弄感情的人。老人说,曾有动机不纯的人,发现后马上列入黑名单。“真实、真情、真爱,这是‘陈兰工作室’倡导的婚姻观。”

  老人的“鸳鸯梦”:让年轻人理解婚姻

  在工作室的墙上,贴着一份相亲忠告:提倡节约、轮换买单,AA制。在未办理结婚证前,女方不要随意接受男方贵重礼物。

  这是老人苦口婆心在教年轻人“谈恋爱”。

  “妻子欣赏丈夫,丈夫就会越来越自信、成功;丈夫欣赏妻子,妻子就会越来越美丽。”“陈兰”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两人相知相守58年的人生感悟,告诉那些来此寻找伴侣的年轻男女:爱需要尊重、真诚、理解、包容、默契……

  在“文革”中,陈轶伦受到迫害,劝兰毓云离婚,她断然拒绝,在老伴重病期间,她做好护理工作,细心照料。陈轶伦做的菜,无论味道如何,兰毓云的评价都是两个字:好吃。携手走过半个世纪,这对夫妻仍是朴素的爱情至上者。

  2011年,兰毓云悄悄地把工作室的名字改为“陈兰工作室”,特意把老伴的姓放在了前面。

  “看到一对对男女相识、相知、相爱,再共同走入婚姻殿堂得到一生的幸福,是非常美好、甜美的事情,从小处来说是撮合了他们,从大处来说,是为社会做了一点有益的事。”这就是两位老人的“鸳鸯梦”。

  他们觉得,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为社会的和谐作出一点努力,就觉得很幸福。在他们看来,成功牵线多少对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让年轻人有正确的婚姻观,能够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幸福地走下去,他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记者 王兴华 通讯员 余小菊 张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