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前不久,上海某报邀请几十位子女在海外的老年读者朋友座谈,这些“留守父母”畅所欲言,探讨这一群体共同存在的问题。他们中间有人乐观,认为子女在国外发展,自己以后也能跟随子女到国外生活,开开眼界。而超过半数的读者认为因为文化与语言的差异,使得他们不习惯国外的生活,对于未来的“养老”他们很关注。大家一致表示,晚年生活不仅要靠儿女,更需要自己去创造。
乐观派
积极融入国外生活
国内生活自得其乐
75岁的郑女士,两个女儿都在美国定居,大女儿的孩子就是郑女士在美国帮着带大的,她回忆说,在美国生活的时候她经常去参加当地社区举办的活动,她还在包粽子和包元宵比赛中获得第二名,时间一长,她还认识了几个中国老太太,大家一起出去聚会,到图书馆看书。
她说:“为了尽快融入美国生活,那时候我学英语到晚上11点,边看书边听录音,可是年纪大了,也没有学会多少,后来就放弃了。”郑女士说,她在同龄人中算是思想开放的,孩子们要出国,她与老伴都支持,美国的生活她也能很快融入,她办了美国长期居住签证,未来她也可能到美国与女儿们一起生活。
80岁的蒋女士一个人在青岛居住,她的独生子全家移民到澳大利亚,后来老伴去世,蒋女士就成了一位独居老人。可蒋女士天生乐观,她说:“孩子当年出国时,我上老年大学,生活很充实。现在虽然不上老年大学了,但我能照顾自己,在这里还有亲戚和朋友,家里的小事儿我就自己干了,不能干的就麻烦邻居帮忙。 ”
焦虑派
儿女是永远的挂念
国内国外一样孤独
60岁的齐女士女儿初中毕业后被选送到新加坡留学,之后又去美国深造。 “还是十五六岁的小孩子,从那时候就一个人在国外,当父母的多牵挂啊”,齐女士说。女儿刚出国的那个月,齐女士仅电话费就花了1400多元,“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我只能打电话,光电话卡就打了厚厚的一摞,可是没办法啊,想孩子怎么办,只能寄托在电话上”。现在,齐女士可以经常和女儿在网络上视频聊天,但现在齐女士又有了一个“心事”:女儿的婚姻。“其实我今天来还有一个私心,就是帮女儿找个合适的对象。”
79岁的任先生儿子和女儿都已经定居国外好多年,儿子在加拿大,女儿在美国,他自己也拥有了加拿大的长期居住权。但是,任先生每次出国都呆不久,没几天就要回来,“老伴倒是挺想在那里多住些日子的,但我呆不住”,任先生说,儿子和女儿都非常孝顺,家庭生活条件非常好,但有一点:就是没有人,“经常看到偌大的一个公园里就一个老人坐在那里”。另外,语言不通也让任先生觉得很不适应,当母亲的出国了,还可以帮着孩子干干家务打发时间,当父亲的啥事也没有,一个人、一条狗、一台计算机,多无聊”。虽然,在国内没有儿女的陪伴也很孤独,但在两种孤独之下,任先生选择了“国内孤独”,用他的话说,起码亲戚朋友都在,可以串个门聊个天。
专家观点
幸福要靠自己寻找
青岛大学退休教授金翠华表示,“老年移民”越来越多,父母现在还“飞得动”,还不需要儿女的照顾,可一旦父母的年纪大了,身体弱了,问题便出现了,国外的儿女根本无法抽身回来照顾父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人随着儿女办理好了移民之后最终还是回到国内养老。
回到国内的老年人,不能一直沉寂在迷茫中,要对国家和社会充满信心。另外,要积极为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做义工,照顾比自己更年长更需要帮助的人,幸福不要只寄托在儿女和国家社会上,要靠自己寻找和创造。
一个劳动者揭开的三个人生答案——优秀共产... | 2010-09-20 |
老人们的孝顺女儿 | 2010-09-20 |
四千户优抚对象的幸福生活——记“全国劳动... | 2010-09-20 |
白求恩大夫的情爱故事 | 2010-09-20 |
一位公益慈善人士:怀大爱心 做小事情 | 2010-09-20 |
她战胜了自己 | 2010-09-20 |
钟南山:我的复兴中国医学之梦 | 2010-09-20 |
莫言瑞典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图) | 2010-09-20 |
闯荡中国娱乐圈的“洋选手” | 2010-09-20 |
“老海漂”真的幸福吗? | 2010-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