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老漂”妈妈的母亲节
//www.workercn.cn2015-05-1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渴望有同龄朋友

  拉开三个抽屉,全是满满的各种药。

  这是“老漂”妈妈黄华从老家带来的。

  黄华头晕在北京看过一次门诊,花了1000多元还不知所以,“门诊不能用医保卡,全部自费,北京拍片比湖南贵一倍。”后来,她想住院,一问“医保转到北京住院很麻烦,定点的医院很远,看我的病也不合适”。后来,黄华每次回老家都要开药带药,“药塞满了行李箱。”黄华的女儿说。

  降血压药、感冒药……黄华的抽屉里五花八门,“孩子们生存压力很大,咱是帮着孩子们看家的不是来花钱的。”黄华生病的时候就几乎不去医院,自己在抽屉里找药吃。黄华的女儿说起来眼里泛着泪花,“吃错药的,药过期的,好多情况都有过,最危险的是一次吃降压药过量,当时脸色苍白,手脚冰凉,晕倒在沙发上,她和孩子在家,孩子又小,正好当时我回家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女儿说妈妈很固执,有病坚持不上医院。黄华总是腰疼,“人家挂号2元钱,我挂号50元,人家理疗报销完十几元钱一次,我要一百多元钱。”黄华在北京快5年了,总是有病攒着回家再治。

  这或许只是“老漂”妈妈“京城看病贵,居大不易”的一个场景。王静回忆,她刚到北京时“不会坐地铁”。儿子带着她进地铁、出地铁好几次之后,她第一次尝试自己坐地铁去逛公园,手里攥着公交卡,却被地铁闸机挡在外头,“怎么刷也进不去,后头还有人埋怨。”那种焦灼,王静说她一直记着。

  王静和黄华都渴望有自己的同龄朋友。

  “去北海公园跳舞唱歌几次,她们总瞧不上外地人,老嘲笑我的湖南口音。”黄华原来在工厂上班时就是工会积极分子,来北京后虽然费了一些小波折,但是黄华很快利用特长,在公园和小区都交到了朋友,“跳交谊舞、集体唱歌什么的,大家退休了都喜欢热闹扎堆。”不过,这只是在女儿怀孕的短暂期间,如今黄华忙于家务和照顾孩子,“没有时间再去跳舞。”

  不过,像黄华、王静这样年轻一些的“老漂”妈妈并不是主流。记者在多个年轻家庭和老年人社区走访期间发现,“有了小孩儿奶奶姥姥就能留下来。”对于国际都市北京来说,并不再完全适用,很多老人对北京生活“应付不来”。付妈妈今年67岁了,身体不好,经常性头痛的她,送孩子去幼儿园只能步行,最少需要半个小时,在家干活也慢,普通话说得不好,很难交到朋友,和儿媳妇儿关系也不好。“成天闷在家里她身体更差,可我也确实需要妈来帮帮我。”付妈妈儿子很发愁。

  “老漂”妈妈中不少人像付妈妈一样,年龄大、不认识路不爱外出、说一口外地口音不太让人听得懂的普通话、对北京甚至对现代育儿的一些方式方法不太理解,没有和他人交流的突破口,在幼儿园门口、儿童游乐场门口、菜市场,经常看见她们发呆的身影。

  回不去的家园

  “老漂”妈妈们说得最多的话是,“要回去。”“家里老人没人照顾。”“自己的家丢了。”“北京不如家里舒服。”

  “孩子爸爸一个人在家瞎对付,有上顿没下顿。”山东妈妈黄春霞每个小长假都要赶回自己东营老家,甚至有时候周末也要坐长途汽车回去呆一晚。“他爸爸经常打电话来给我发脾气,说我还替孩子瞎操心,其实就是他自己吃饭收拾没人管了,可是这两个孙子怎么办,请人又贵又不放心。”如今,北京普通育儿嫂的月薪大多在3000元以上,5000元一月已经是常见的情况。

  “老漂”妈妈是几处“家”的维系纽带,她们在这之间忙于应付,难免照顾不来。记者听到了一些老妈妈落泪的伤心事。“她家老伴儿在家心脏病突发,没人发现,抢救不及时,走了。”“老伴儿跟前没有知冷知热的人,现在闹离婚,有别的人了。”

  苏州老妈妈刘云今年已经70多岁了,在京带孩子4年多,中间只有春节回过两次老家。在外企上班的女儿请了育儿嫂,但需要她帮忙看着。今年,女儿一家移民去了温哥华,刘妈妈终于可以回苏州听评弹买南方蔬菜了,“苏州有的好多菜北京没有的。”

  “妈,我在给你办探亲签证,你来温哥华带聪聪吧!我要去学习工作。”女儿又打来了越洋电话。(记者 罗娟)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