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股民刘大妈的三十年
//www.workercn.cn2015-05-1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上世纪80年代拿到沈阳的第一只企业个股的股权证,到现在面对证券如此繁多的种类;从当年坐着火车去青岛排队买“青岛啤酒”的股票,到现在坐在家中对着电脑交易……刘大妈是中国股市散户的活标本。

【本周聚焦】股民刘大妈的三十年

  股市又开始“疯”了。

  老股民们纷纷“重操旧业”;“小鲜肉”们更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杀进股市,他们多是80后和90后。

  今年58岁的“资深”股民刘大妈,却显得不慌不忙。早晨8点钟,刘大妈准时打开电脑,开始了自己的一天的炒股生活。先看看财经新闻,然后是等到9点半,看股市开盘情况。下午1点钟,看大盘走势。下午3点,看股市收盘情况。晚上有时间,就再看看财经新闻。“每天基本保持两个多小时用在炒股上吧。”她说,她几乎从不像有些股民那样整天盯着电脑;她说,不太在意自己买的股票每天的具体情况,因为都是“做长线”,相比之下更关注经济的基本面和大盘走势;她也说,从当年认购沈阳的第一只股票到现在,她见证了中国股市三十年的散户成长。

  啥是“大盘”?

  镜头要切换到30年前。

  1984年11月14日,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新中国成立后首只公开发行股票。从此开中国股票发行之滥觞。当时虽然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新生儿”,但除了银行存款,人们没有什么投资渠道,而刚兴起的股票,为人们财富的增值提供了一种可能。

  刘大妈说:“开始买的第一只是沈阳电缆厂的原始股。那时候股票特别少,而且必须有股证才能买。因此当年先于股票,股证被人炒热了,甚至炒到原价的10倍到20倍。”

  她和股票真正结缘是出于一场意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刘大妈买了两支股票,买完之后两年左右没管。一天,她的一个同事在街上遇见她:“刘姐,你的那只股票都涨到18元钱了,你怎么不去看看呢?”这时她才想起自己的股票账户。

  但一查账户,让她大吃一惊,两只股票不翼而飞!后来才发现,负责股票交易的证券公司从中做了手脚。“因为我的这些股票业绩还不错,但证券公司的人看我的账户长期没人动,就把我的股票私下给买了,挣的钱他们又拿去炒股票。”

  证券市场不规范,证券公司操作也不规范,是当时的通病。证券公司经常利用股民的账户私自操作,从中牟利。

  刘大妈想想当初股票刚流行,不无感慨:“买股票有身份门槛,信息闭塞,交通也不方便,更没有网络……”她说,现在还记得当年为了买股票,她曾带着孩子从沈阳坐火车到青岛,认购‘青岛啤酒’的股票。“当年都这样,买哪只股票都要跨越地区前往当地购买。厂子在哪里,就得去哪里等着。”

  突然有了股票这样高额利润的渠道,人们自然很高兴。很多人开始把钱投向股市。然而,当时的人们投钱到股市很盲目,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2000年左右,我嫂子,退休没事,看到我买股票赚了钱,也要买股票。但她连证券基本名词都不懂。结果骑自行车去证券公司,路边听有人说,今天大盘要跌了,她一听就问,什么是大盘啊。话一出口,把周围人都逗乐了。”

  在当时人们进股市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不知道啥是大盘,就知道能比存银行挣钱。很多人就是带着这样的朴素观念进了股市,他们成了中国股市的早期股民。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