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父子两代养蜂人
//www.workercn.cn2015-05-15来源: 信阳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养蜂人老龄化,后继无人,这个行业真的要完了吗?”5月14日,淮滨县谷堆乡七十多岁的养蜂人杜云平这样向记者慨叹。

  杜云平是一位职业养蜂人。新中国成立前,其父亲喜欢养蜂,当时养的是土蜂,他跟着也学会了养蜂,并喜欢上了这个行业。文化大革命时期,杜云平被迫放弃了养蜂这个职业。1980年,政策放宽,杜云平又拾起久违的养蜂职业,一直坚持到现在,养蜂100多箱。

  “养蜂是个辛苦活,一年四季追赶花期,四处漂泊,风餐露宿,四海为家,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而一年三四万元钱的收入,年轻人嫌赚钱慢,也不愿侍弄它。”杜云平说,“可这一行业不能消失啊。”养蜂是“空中农业”,它不与农业争土、争水、争原料,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蜜蜂不但能为农作物授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向人们提供丰富的高级营养品和工业原料。

  为了养蜂这个行业,2012年,杜远平发起成立了淮滨养蜂协会,将全县80多户蜂农组织起来,互相学习沟通,提高养蜂技术和蜂产品质量,促进淮滨蜂产业做大做强。

  杜云平有两个儿子,都在浙江经商,生意做得也算红火,都不愿回乡。杜云平就一个又一个电话催促,甚至"赌起气"来,搞得两兄弟没辙。2013年,老二杜洋只好回乡发展父亲的“事业”。

  回乡后的杜洋并没跟着父亲到处放蜂,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拓展父亲的养蜂事业。“父亲养蜂是一种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不是现代商业模式,需要对产品进行加工和包装,来适应市场需要。”在杜洋看来,养蜂关键是产品销售,全县80多户蜂农,5000多箱蜂,年产蜂蜜四十多万斤,如果蜂农抱团发展,将蜂蜜做成一个统一的淮滨品牌,来提高产品效益,将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有益于养蜂事业的发展。

  2014年,杜洋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蜂蜜加工过滤和包装生产线,开发出蜂蜜、蜂王浆、花粉三类8个品种,提升蜂蜜的附加值。他还注册了自己蜂蜜品牌。但由于缺乏对食品行业生产的了解,本想大干一场的杜洋,一开始就碰了壁:他激情高昂地把产品送到各大超市,却因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上不了架。申请食品认证,需要更多投资和成本,对于杜洋父子来说,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曾有客商联系我。希望我能做他的原料提供者,但我拒绝了,我想淮滨应该有自己的品牌,只作别人的低级原料供应商,蜂农还是无法受益,这违背了我回乡创业的本意。”杜洋说,“再难我也要把品牌做成。”如今,杜洋还在为食品认证四处“奔忙”。(记者 韩浩 通讯员 吴晓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