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贫困村第一书记张杨非诚勿扰求“牵手”(图)
//www.workercn.cn2015-07-24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梁家鸿介绍,《第一书记》第一是办给农村观众看的,可以给他们一个脱贫致富的参考;第二是办给社会爱心力量看的。梁家鸿回忆,节目刚开始在广西录制的时候,每场要求100个不重复的企业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3个月后节目有了知名度,100个名额还供不应求。“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广西资源毕竟有限,我们想要提升,所以今年7月来到北京录制,每期请10个左右北京的企业家来现场指导。”梁家鸿说。

  是真人,不是秀。拎着鸡蛋、蘑菇就上电视

  关注乡村非遗保护的刘煊岐是《第一书记》的忠实观众,每期必看。“且不说节目本身如何,至少它扶持村民创业,农村最弱势的人群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这就很好。”

  梁家鸿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尽管我们会给书记总结一些标签,像‘警官书记’,‘老师书记’、‘蘑菇书记’……但我们的节目是‘真人’,不是‘秀’。说人话、做人事,是我们选人的标准。”

  于是,在节目中,经常能看到“第一书记”们拎着一篮土鸡蛋、拿着几捧蘑菇、端着一盘现烧的当地特产“鸭嘴鱼”,就上了台。这不是演习,没有台词,没有彩排,他们不是专业演员,却一个个都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这本来就是每天在我脑子里过的事儿。”张杨说。

  “第一书记”的年龄一般在30~50岁之间。这次在北京参加录制的“第一书记”张杨,大概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他,今年只有28岁。张杨从小在北方城市长大,却一毕业就志愿来到广西,在南宁没工作两年,又主动申请下了村。

  尽管是“第一书记”,张杨仍然是个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人,用着iPhone6手机。他有些腼腆地说:“一直想要一款苹果的手机,但舍不得买。后来手机摔烂了,媳妇攒钱送了我一个当生日礼物。”不过,只要一说到立门村的事儿,他立刻成了最称职的推销员。

  “我们村有2028人、515户。我们村是边境村,村委会距离中越边境线不到两公里。我们村有一个北山边贸互市点,享有从越南进口木薯片的税收优惠。今年1月,离我们不到40公里的宁明县爱店口岸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这对我们村是很大的发展机遇,我们的互市点(我国边境地区居民和对方国边民可进入互市贸易区/点从事互市贸易——记者注)也将相应地增加进口商品种类、扩大进口规模……”张杨滔滔不绝。

  张杨说:“我上电视没有任何顾虑,在这个位置就要多做事。村民觉得我是名校大学生,什么都懂,其实我也是从头开始。”相比于大多数村子靠发展特色农业致富,张杨想得更远。“我们正在筹建一个边贸合作社,希望逐步将村民从提供边贸劳务服务的搬运工,变成互市贸易的主体。同时合作社还准备打造一个货物转运站,建成后将成为集仓储、运输、饮食、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边贸服务平台。但由于是山区,涉及推山填沟的大工程,希望能得到社会力量的帮助,不仅是资金入股,还希望指导我们如何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合作社。”

  立门村的村民们也没有“等、靠、要”,他们自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现在已经有100多名村民入股,筹了100多万元。“将来合作社如果营利了,就可以赡养村里的孤寡老人、给大学生交学费……”要上台了,采访不得不结束,张杨恋恋不舍地说:“我还有很多没说完呢,等我录完咱们再聊。”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