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东北大学92岁退休教授谢绪恺:“一读就懂”的高数书是如何写就的
//www.workercn.cn2017-07-1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2.学校“复课第一人”

  正当谢绪恺在学术道路上意气风发时,却被错打成右派分子,到昌图农村扫马圈改造。在常人看来,这无异于命运的一次“滑铁卢”,却不料成为谢老一个人生的新起点。

  “回首我的人生,应该以1958年我下放到昌图劳动为转折点。到昌图劳动之前,我每个月能领到149.5元的工资。有一年假期,我翻译了一本书,就赚了3000元。就当时的消费水平而言,可谓高收入,可是我还不满足。到昌图农村后,我看到农民生活极度贫困,却无怨无悔,质朴善良,在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还分土豆给我吃,这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谢绪恺说,人生有两条道路,一条路是追名逐利,追求物质享受。第二条就是我最终所选择的,满腔热血地为人民服务,勤勤恳恳,将自己融入人民群众。想通这些,我不再患得患失,把全身心都融入教学工作中,虽然后来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始终能够笑对人生。

  在接下来超过半个世纪的岁月中,谢绪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横跨自控系、数学系,涵盖本科生、研究生的近20门课程,他给数万名学子留下汗湿衣襟的背影。这位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说,就像大树离不开泥土,自己离不开学校和学生。

  “他为我们讲的第一堂课是拉普拉斯变换,一下把所有学生都给镇住了。课后答疑时,不管被多少学生重重包围,不管问题有多难,谢老师都能对答如流,我们发自内心地佩服他!”原沈阳市人大副主任、东北大学校友宋铁瑜是谢绪恺的学生,回忆起当年上课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文革”开始后,学生开始停课闹革命,谢绪恺焦急万分,却又无可奈何。1970年,有学生在路上偷偷叫住谢绪恺:“老师,能不能为我们补补课?”正在迟疑的当口,学生又发话了:“老师,我知道你是一个好人,我看过您的档案。”这句话让谢绪恺热血沸腾,冒着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风险,在由几个学生轮流“放哨”的宿舍里,偷偷给学生们补课,成了“文革”期间学校“复课第一人”。

  1994年,东北大学理学院组建,各项工作千头万绪。谢绪恺受校党委之托,69岁担任理学院首任院长。这位早可以退休在家、含饴弄孙的老人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很晚才回到家中,认真思考并规划着理学院的未来。

  学科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谢绪恺非常注重人才引进,方肇伦院士就是他任理学院院长期间,从中科院生态所引进的优秀专家,连同此后引进的10余位博士生导师,共同撑起了理学院的人才大厦。“站得高才看得远”,他大力倡导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使理学院形成了用高水平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传统……短短3年时间,谢绪恺带着理学院逐步进入良性运转的轨道。

  到1997年离开理学院院长岗位时,谢绪恺已经是72岁的老人了。可是他仍然没有“回家”,又受聘到网络学院,教了8年离散数学,直到2005年才彻底告别讲台。谢绪恺开玩笑地说,其实我还能上讲台,我就是怕死在讲台上,给别人添麻烦。

  “谢绪恺是我的老师。我1980年来校攻读硕士学位,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就是谢老师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东北大学教授柴天佑对记者说,他一直把谢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谢老师身上有许多优秀品质。一是做学问精益求精。现在很多人做研究急于发表文章,真正把学问做深的人很少。而一个老师是需要把学问做深的,这样才能把课教好、把人培养好。二是对教学高度负责,能把科研和教学密切结合。我记得当年上控制理论课的时候,谢老师讲解的内容推导完全是用工程来解的,体现了他对控制理论的深入了解和深入掌握。三是谢老师对学生充满了爱。老师一定不能忘了初心,只有以身作则、认真负责,才能培养出好学生来。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