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制图/李琛
●严歌苓,从一名部队文工团舞蹈演员、战地记者到蜚声国际的著名作家、编剧,她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个传奇。
●从《天浴》《少女小渔》到《金陵十三钗》《归来》(《陆犯焉识》),严歌苓的作品被一次次搬上大银幕。她的名字也日益被国内大众熟知。
●严歌苓坦言:“在国外生活20多年,我一直是寄居者的心态;回到自己的祖国,我也是个边缘人。因为我缺席了太多年。”
近期,蜚声国际的著名作家、编剧严歌苓,携最新长篇小说《老师好美》在国内举办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发布会上,严歌苓发表主题演讲,与读者分享了几十年的创作心得。
严歌苓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个传奇。从部队文工团舞蹈演员、战地记者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获得写作MFA学位,再到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现跟丈夫女儿一起旅居海外,过着恬淡的写字生活。
从《天浴》《少女小渔》到《金陵十三钗》《归来》(《陆犯焉识》),严歌苓的作品被一次次搬上大银幕。她的作品因题材丰富、情节动人、画面感强烈而受到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诸多大牌导演的青睐,从而成为了大众眼中的“金牌编剧”。
这次“重回”中国读者的视线。从柏林的家飞到北京、上海做宣传,严歌苓读者交流会的屏幕上打着大大的几个字,“亲爱的读者,你们在吗?”
读者热情依旧。北京的发布会上,单向街书店仅能容纳百人的空间里,挤进了约500人。拥挤的人群中,严歌苓一身黑白长裙,很安静,眼神温柔明亮。
异国他乡,感受到巨大落差
上个世纪80年代末,30岁的严歌苓从头学习英文,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攻读研究生。出国前,她已经出了三本小说,得了两项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到了美国,一切归零。要克服语言障碍,还得读书、打工、写字。严歌苓住进了一个自称为“波希米亚”楼的地下室里,在有钱人家照顾孩子,到餐厅帮忙换生活费。
“异国他乡,做错事被指责时,那种耻辱感和伤痛感就变得很夸张。”现在回忆起来,严歌苓说那种“苦楚”依然真切,“在国内不管怎么说自己是个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那时候我那么年轻的会员还不是很多,落差当然巨大。”
然而,这段“苦楚”的生活却也是严歌苓回忆中最为珍视的。“那是我一生唯一一段干实际工作的时期,除此之外都是不务实的工作,比如早年跳舞,后来写作。而这段时期,我就像任何一个中国留学生、中国新移民那样,讨生活,挣饭钱。好像多出一条命来,是脱胎换骨的一种。”
也正是这段时期的生活,激发了严歌苓极大的创作欲望。一个阳光和雾气交织的早上,严歌苓恍惚地望着邻居阳台上晾晒的一条睡裙。睡裙略为透明,带着一点点蕾故事,她由此创作出了《少女小渔》。《少女小渔》在台湾得了文学奖,严歌苓得了3000美元的奖金。经济上的压力获得了暂时的缓解,但严歌苓依然过着普通留学生的生活。
一天晚上,严歌苓在学校写作业,忽然有人打来电话,说自己叫李安。那时候的严歌苓对电影导演、演员的名字都对不上号,继续追问对方是谁?李安解释了半天,最后提到自己是《喜宴》的导演,严歌苓惊觉原来是“大人物”。当时《喜宴》已经得了金熊奖,并在美国广受好评。
李安说,他打算拍《少女小渔》,并请严歌苓改编电影剧本。“当时我激动得要命!更让我激动的是,接下来几天,台湾中影的一位编辑告诉我,他们准备付我多少版权费,多少编剧费。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在海外专业写作的日子正式开始了。因为那是一笔可观的酬劳,上世纪90年代初可以容我什么也不干,专业写作一两年!”严歌苓对记者描述着那个给她职业生涯带来转机的电话。
那之后,作家严歌苓又多了一个身份:编剧。1990年到2004年之间,严歌苓的作品几乎都是海外华人移民的故事。除了《少女小渔》外,《扶桑》《人寰》等也陆续得了文学奖,并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
编剧工作也开始获得更多认可。在美期间,严歌苓入选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和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泰、荷、西等多国文字,并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海外华人作家。
然而,在众多头衔背后,严歌苓总保持着一份克制的冷静,“作为移民来说,境遇总是带一点离乡背井的创痛感,因此繁华中的寂寞,也就是内在的荒凉,再繁华都是隔岸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