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对电影有争议是好的,希望观众看了《黄金时代》后,能够引起对电影形式的探讨,这是非常健康的。电影拍出来不能光想着让别人赞颂。”许鞍华导演在媒体面前,这样为明天上映的《黄金时代》做宣传。
“我不是明星了,我是一个幕后人员,其实不适合抛头露面的了。”一头短发的许鞍华穿着一件黑色T恤,在接受摄影记者的摆拍时,跟记者们友善地开着玩笑。采访中,导演不时点燃一根“中南海”香烟。
“拍伤了,等电影宣传结束后,我只想休息几个月。”许鞍华告诉记者,自己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想着要把萧红的传记搬上银幕,不过那个时候她对萧红的认识跟现在完全不同,“那个时候,觉得萧红的人生很惨,文章写得也是太好。”但近几年对萧红的印象在转变,觉得她作品的魅力在增加。“特别棒,并不那么差!”
有看过电影的记者对3个小时的片长和片中人物不时停下来对着观众说话的方式印象深刻,但也担心这样的间离效果会破坏观影的流畅。对此,许鞍华解释,这种叙述的方式完全是编剧李樯想出来的,“他跟我说的时候很兴奋,”两人是一拍即合。
“哪个观众会喜欢去看一个作家的生平呢!”许鞍华感慨道,显然,她对于这部表现萧红生平的电影的商业性有着预计。不过,她的上一部同样看似沉闷的电影《桃姐》却在内地市场收获了8000多万的票房,而且口碑颇佳,这给了她很大的信心,“我年纪这么大了,如果在艺术上再不去冒险,就没有机会了。”
《黄金时代》是以萧红自己的文章为主体,电影中大量引用萧红在自己文章中出现的细节。但有记者反映,整个电影看下来,自己依然对于萧红这个人物面目模糊。
直到现在,历史上的萧红印象依然模糊不清,这位仅仅活了31岁的才女作家,在情路上非常坎坷,她在怀着萧军的孩子时跟端木蕻良在一起,在怀着端木蕻良孩子后,生命的最后时刻,又是由骆宾基照顾的。
“你不要刻意去找这部电影的主线,找不到的。”许鞍华笑着说,《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跟一般电影不同的是,它是由多条线索贯穿着,但每条线索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没有一场戏是起承转合的。”
“在不亏本的情况下,我不想做一个昧着良心的导演。”对于许鞍华来说,萧红这位一生跟当时的革命洪流保持若即若离的女作家,不效命于意识形态。她的行为和有些不合常人的举动,可以从她童年的遭遇和生活经历去中找寻。她不想把这部电影拍成是“每个人都能在片中找到安全位置”的四平八稳的电影,她想试着从不同人的视点说出他们对萧红这个人物的看法,“就像时间在改变着我们一样,我们很难去正视历史本来的面貌,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也在不停地改变着。”“现实中存在的都是这样子的。”
“导演,你心目中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样子的?”有记者问。
“我其实没想过这个问题,想也没用!”许鞍华笑道,对自己的看法保持怀疑,可能是她采取影片叙述形式的主要原因。
初剪的影片长度是3小时40分钟,许鞍华用每剪一刀都“肉疼”来形容删减时的心情,最后保留了3个小时的长度。出品方、星美影业的老总覃宏表示,虽然自己认为影片的片长过长,也想过将影片分成上下集来放映,但最后还是尊重导演的心愿,一并放映。
“超过两个小时,一般观众可能都忍受不了。”许鞍华对于片长的劣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但这并不足以动摇她对于成片时长的坚持,“当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走进萧红这个人物的内心,跟随着那个年代的作家们的步伐,你会在缓慢的时光中感觉到生活的诗意和残酷。”
真实的萧红临终前,曾有遗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这段流传甚广的话并没有在片中出现。对此,许鞍华解释道,本来片子中是有的,“但最后剪掉了。”
这也是许鞍华第四部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她说,自己并没有想把电影重新剪辑再参赛的想法,时间上也不允许,“希望会有好的结果。”(记者 王金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