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周日晚,在央视一套的《开讲啦》 听李雪健与年轻人谈电影、谈人生,传递正能量,从现场年轻人的认真听讲和积极互动中,对中国电影人应该有一种有益的启迪。
《焦裕禄》和《杨善洲》,这是李雪健演艺生涯的两座丰碑。1990年,《焦裕禄》使李雪健迎来了演艺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斩获了当年度的中国电影金鹰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男主角奖。在20余年后,李雪健再度通过他精彩的表演,使观众记住了另一位人民的好书记——杨善洲。
两部影片上映之后的不同遭遇,令李雪健感慨不已。1990年,《焦裕禄》以130万的投资收获了过亿的票房,这部影片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杨善洲》却给李雪健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杨善洲》全国公映时,李雪健当时在云南昆明。云南观众的热烈反应使他兴奋。晚上回到宾馆,他跟爱人通话问起北京放映情况。回答是,北京一家影院8个放映室,当天只有第8放映室在午饭时间安排了一场放映,全场只有两个观众,其中有一个是她爱人。“听到这个消息,我一宿没睡着觉。回到北京两三天后,我又接到儿子的电话,告诉我,另一家影院在晚上七点半左右安排了一场,比7月19日那天好了一些,有3个观众,其中有一人是我儿子。”
同期上映的《变形金刚3》当天票房过亿。李雪健便去看看一天票房过亿的电影是什么样的。看完后,有人问他感受。他说,“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不夸自己啊,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所谓寓教于乐。《变形金刚》不就是美国先进武器的广告嘛。我懵了。《变形金刚》宣传的是美国英雄主义,而《杨善洲》讴歌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为何我们在排片时要厚此薄彼?”显然,对于这样的反差,李雪健感到困惑。“后来政府用党费组织包场观看影片,《杨善洲》票房也过亿了。凡是看过的人,给的掌声还是很多的。我的一个朋友,带着孩子去看,看完后,他发一条信息给我,说孩子流泪了。我看到这个信息之后特别高兴,给他回信息说:我给你发信息的时候,我要流泪了。我得到了安慰,得到了鼓舞!”更让他欣慰的是,年轻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接受和认可。“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当我上台领奖时,孩子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说,这个掌声不是给我的,是给老爷子的,是对杨善洲这个人物的认可和热爱。”
李雪健提到的“困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利益的威压和驱动。据报道,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已经接近220亿元,轻松超越了去年全年总票房。但另一方面,目前为止在今年票房榜上名列前茅的几部国产电影都备受批评和争议。这种票房与口碑背离的现象并非第一次出现,而是一直与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伴生,只不过在今年表现得尤其明显。观众也许都有这个疑问,难道只有离传统意义上的“好电影”标准越远,才能离票房越近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举行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就是中国电影前行的路径。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要有李雪健那样的文化担当与责任意识。中国电影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特色之路,这个问题值得电影人做更深一步的思考。(吴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