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国话”名导王晓鹰:解构经典不能娱乐至死
//www.workercn.cn2014-12-09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当下中国对于经典戏剧的解构,有时变成一种娱乐,使其成为消费品。但事实上,对经典艺术的再创作应该有严肃的理解、深刻的挖掘和独到的艺术追求。”近日,在北京召开的“梦想照进现实·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与中国戏剧发展研讨会”上,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王晓鹰说。

  四年一度的戏剧奥林匹克自1995年创办以来,今年首度登陆中国。从11月1日到12月25日,45台国内外顶尖剧目为北京带来持续两个月的戏剧饕餮。

  王晓鹰认为,中国戏剧在当下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当我们以后现代的名义解构经典时,便有着“娱乐至死”的危险。二是戏剧中有一些是“好看”的,如,美国的《音乐之声》、爱尔兰的《大河之舞》;有些则给人关于现代主义、戏剧民族化等问题的启发。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沈林说:“我们在选择戏剧时,不要‘西方中心论’,不要‘嫌贫爱富’。其实,格鲁吉亚、伊朗、巴基斯坦等国的戏剧都非常好。”本届戏剧奥林匹克除了传统经典之外,汇集了多部来自“第三世界”的戏剧,如,墨西哥的《阿马里洛》、格鲁吉亚的《皆大欢喜》、印度的《当死人醒来时》、印度尼西亚的《在火山下的神力》等。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向勇说,文化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戏剧就是准公共产品。它的运作模式既不像公共博物馆那样单纯靠政府,也不像电视电影纯粹靠市场。它的市场收入不能超过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其余应该来自于政府扶持和社会捐赠。”

  向勇说:“回顾戏剧史,已从‘前现代’的‘历史、责任、厚重’,到现代的‘时尚、大众、自我’,再到‘后现代’的‘多元、包容、平等’。北京的戏剧之路和整个城市的发展是密切关联的。‘北京戏剧精神’会让戏剧成为温暖城市的力量。”(蒋肖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